来源:
新华社

传统与现代交织——雄安新区街头百姓生活见闻

2024-04-01 09:38:10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石家庄3月29日电(记者王文华、张涛、白林)七年时光,河北雄安新区平地起新城,容东、容西、雄东等新建片区12万群众喜迁新居。记者日前深入社区,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百姓生活。

  家住容东片区罗河社区的周志成给记者当起了向导,一路“扫街”走访:理发、裁衣、修家电……这些关系着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小事,在社区邻里驿站就可以“一站式”解决;下棋、打球、唱歌、跳舞,社区相继开设的养老驿站托起了社区老人的晚年;街头的各种书店陆续多了起来,书香氤氲的文化氛围、跨界融合的艺术创意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一些社区咖啡馆,能喝到机器人研磨的咖啡,不少顾客拍照打卡……

  2023年4月10日,老年人在雄安新区容西第一养老驿站打台球。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雄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在打造人民之城的过程中,文化起着牵引作用。层出不穷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感。”雄安新区容西管委会综合办公室干部王一琳说。

  王一琳介绍,社区特别重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讲座、非遗展演、小剧场、合唱、书画、声乐、诗歌等一系列活动。

  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里保留的南河照村“金玉璞家老宅”和老枣树(2021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发(石荷玉摄)

  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格外注意保护百姓的情感记忆,让新城市有老场所,百姓能记得住乡愁。

  作为新建片区,容东片区一座座崭新建筑物拔地而起。绕过充满现代气息的雄才大厦后,仿佛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古风古韵的戏台、庭院、连廊呈现眼前,原址保留的南文营村文占民家老槐树在这里傲然挺立。

  在雄安新区一处乡愁老物件库房,不仅存放着独具白洋淀特色的传统渔具、农具,还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雕花老式木门窗、柱顶石、青石板等房屋建筑构件。据介绍,雄安新区采取乡愁遗产构件保护性拆除,一些不具备整体保留价值的乡愁遗产,由专业拆除队伍将其砖雕、青石板、老砖等有价值的建筑构件小心拆下,用于新区未来建设。

  雄安新区郊野公园中青砖灰瓦的“金玉璞家老宅”,明朝义士、“容城三贤”之一杨继盛的祠堂,都被妥善保护起来,并与新区新风貌和谐地融为一体。

  雄安新区2018年专门成立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创新提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并开展全面普查。在大规模建设中,基本做到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实在需要挪的古树、老物件,也要找好合适的地方。

  经过深入调查,一批承载着新区人民集体记忆的乡愁遗存被登记造册,建档存根。据统计,目前,雄安全域登记在册的物质类乡愁保护点总数2600余项。

  据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副局长陈慧介绍,她们还组织专业团队用视频、照片、VR等方式,记录雄安的老树、老房、百姓生活等,构建“数字乡愁”文化平台。不久的将来,百姓通过网络可直观感受家乡的前世今生。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地名上。如今,在雄安新区新建道路上,文营路、八于街等源自原有村名的道路名称,给当地居民以乡愁寄托;海岳大街、九河大街、燕赵大街、白洋淀路等一条条主干道路的命名,体现了雄安新区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2023年3月20日,智能网联巴士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道路上行驶。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如今的雄安新区街头,智能网联巴士来往穿梭,智能井盖、智慧路灯投入使用,科技赋能动力澎湃;随处可见的林荫停车位、直饮水点,让人感受到出行的惬意;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生态画卷逐步呈现……

  七载寒来暑往,新区不断成长,雄安百姓的美好生活不断延伸,全新的“雄安场景”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 王晓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4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