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雄安发布

雄安人物志丨雷建红:“守住了历史文脉,也就守住了未来之城的魂”

2024-01-25 17:03:47 来源: 雄安发布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负责人雷建红

  “守住了历史文脉,也就守住了未来之城的魂”

  “这些文物上迄新石器时代,赓续了数千年。”1月5日,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雷建红向记者展示了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充分证明了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脉的连续性,也为新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现年52岁的雷建红,是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同时也是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的负责人。工作站不远处,就是雄安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容城南阳遗址,这里就是雷建红工作的“主战场”。

  时间回溯到2017年5月,在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公布不久后,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也是此时,雷建红与雄安的考古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1996年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我便投身于考古事业,先后主持了南水北调、石黄高速、京沪高铁、青银高速、张石高速等30余项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回顾既往的工作历程,雷建红脸上漾起了灿烂的笑容。

雷建红展示雄安新区南阳遗址出土的文物。河北日报记者刘冰洋 摄

  对于雷建红而言,在雄安新区从事考古工作有着非凡的意义:“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其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肩负着保护和利用雄安新区文物的重任,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融入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既保留新区的千年历史记忆,也为新区的经济建设注入文化底蕴。”

  深知肩负重任,雷建红和团队成员不遗余力地开展工作。在2017到2018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和多家兄弟文博单位分工协作,以乡镇为单位分组作业,以村为基本走访对象,对新区规划的1700多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

  “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尽快完成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为延续雄安的历史文脉留下宝贵的资料。”雷建红说,“我们开展了70多项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出土陶、铜器等文物2000余件套。”

  为了使历史“看得见”,让文物“活起来”,雷建红和团队开展了40余场公众考古讲座。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介绍考古基本知识和新发现,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雷建红进行现场考古调查。受访者供图

  此外,团队还走进新区中小学校,开展“考古进课堂”活动,宣传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他们组织南阳村、东小里村的中小学师生近距离观摩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重要文化遗物,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增加新区群众对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在雄安,考古工作也不乏科技元素的融入。

  “我们率先在河北考古领域推行考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通过技术集成创新,能够完成考古项目各项时空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和展示等工作。”雷建红介绍,“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考古数字化资料的安全存储、快捷检索与分析研究规范管理目标。”

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文物陈列室内,雷建红整理查看出土文物。河北日报记者刘冰洋 摄

  此外,雷建红团队还采用了无人机航拍、航测、RTK测绘、GIS系统、三维扫描和影像重建测绘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了田野遗迹信息提取的广度和深度。

  从事考古工作多年,雷建红有着自己的“坚持”。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雷建红认为,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青春”无边,奋斗以成。

  “守住历史文脉,就是守住未来之城的魂。”在雄安新区的田野上,雷建红与团队成员共同守望了已有六年之久,这份坚守生动诠释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河北日报记者刘冰洋)

责任编辑: 王晓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3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