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河北雄安新区镇村体系规划(22个特色小城镇和100个美丽乡村规划)

2023-11-04 21:53:39 来源: 中国雄安官网

(公开稿)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次规划范围为雄安新区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雄县、容城、安新三县行政辖区(含白洋淀水域),规划面积共1770平方公里,涉及全部乡镇和行政村。

  本次规划以2021年为规划基期年,规划期限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目标定位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统筹生态、农业、镇村空间,建设为镇村全面振兴的高质量典范。坚持绿色生态优先,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为美丽国土空间的雄安发展样板。

  三、构建高质量城乡功能体系

  构建“起步区-外围组团-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四级城乡体系,通过对功能定位不同、等级规模不同、空间分布有序的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进行有序建设与分类引导,逐步形成适度集中的一体化、网络化城乡空间格局,推动城乡人才、土地、资本、产业等要素有序流动。

  四、优化镇村美丽空间格局

  充分衔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成果,严格落实相关管控要求,保障生态和农业空间,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和常住人口规模,以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为抓手落实耕地保护指标;划定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外的规划管理全覆盖,将上位规划的战略目标、底线管控、功能布局、空间结构、资源利用等方面要求分解落实到各规划单元;分片引导城乡功能,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空间特点、发展基础等因素,根据新区总体规划划定的白洋淀、淀北、淀东和淀南四个片区,对不同分区的镇村分类采取针对性的发展策略,结合分期目标有序推进镇村发展。

  五、分类打造特色小城镇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结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重大项目选址要求,依托区位与资源禀赋,总体形成现代服务、科教研发、高端制造、休闲观光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方向;分类引导特色小城镇发展,根据发展方向,将22个特色小城镇分为城郊融合型、特色发展型、乡村中心型三种类型,根据相关上位规划和政策要求,明确各类型特色小城镇的产业选择与发展路径,根据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分区引导打造特色鲜明的小城镇风貌,结合自然资源特色与新区总体规划的景观风貌分区,对特色小城镇分类分策提出建设指引。

  六、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导向,对产业基础、发展规模、人文资源等现状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底线排除、择优选择、意见征询等择优选择美丽乡村;根据发展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美丽乡村;严格落实新区总体规划要求,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美丽乡村建设用地总规模约50平方公里。

  七、打造城乡融合产业集群

  统筹考虑城、镇、村产业发展,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应用,稳步提升新区粮食产能,加大高品质、高产量果蔬品种生产规模;完善镇村产业空间布局,分片谋划各镇村的产业功能定位,打造专门化、高端化的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新区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种植-加工流通-科技研发-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链条全过程的深度融合。

  八、优化安全韧性的生态格局

  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全域推动土地集约化、减量化,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沿重要交通干线建设防护林,沿主要河流等维育大型生态廊道,分类提出生态环境优化策略;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淀水林田系统治理,强化耕地生态功能,持续改善镇村宜居环境。

  九、建设低碳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

  优化城乡路网体系,结合村庄规模、地形地貌、村庄形态、河流走向、对外交通布局及原有道路等,构建城乡全覆盖的道路网络,保障农村地区基本出行条件,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构建乡村绿道网络,形成“环新区-环起步区-环白洋淀-环特色片区-环美丽乡村”的环线网络,构建区域级绿道、次区域级绿道和村级绿道三级绿道体系,结合美丽乡村配套三级绿道驿站。

  十、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

  构建“乡镇-村庄”两级生活圈。乡镇生活圈主要依托特色小城镇布局,服务半径为5公里,配置较高等级的综合性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提高优质公共服务覆盖率;村庄生活圈主要依托美丽乡村布局,服务半径为2公里,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覆盖所有美丽乡村,配置满足就近使用需求的保障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性生产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优先考虑纳入村庄生活圈覆盖范围,提高村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提升特色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美丽乡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建设城乡一体的市政设施

  推动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安全、高效、城乡一体化的区域供水系统,因地制宜建设跨村跨镇的规模化供水工程与标准化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构建城乡统筹的排水系统,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韧性的雨水排水体系,优先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科学统筹供电设施,高标准建设城乡电网,系统建设电力工程设施;完善通信基础设施,构建一体化的城乡专用网络,积极推动实现三网融合;保障城乡清洁能源供应,优化镇村能源结构,形成以燃气为主的能源供给体系与多能互补的清洁供热系统;明确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工程规划,构建韧性安全城乡空间。

  十二、塑造美丽精致乡野风貌

  严格保护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保单位,依法落实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及相关保护措施;充分挖掘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物质文化要素的潜在价值,分类分策制定精准保护方法,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乡愁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分区引导美丽乡村风貌,划分淀泊湿地风貌区、河流廊道风貌区、田园农耕风貌区、森林绿芯风貌区四类风貌区,塑造韵律起伏、灵动有序的乡村风貌;分类提升村内风貌要素,统筹村居、节点、道路、水淀、田园、林地六类控制要素,推动乡村与周边环境融合共生。

  十三、规划实施保障

  规划引领,完善机制。强化规划指导,畅通自上而下的规划传导和自下而上的实施反馈,为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供切实依据;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与多部门动态协同,严格规划管理,强化政策保障,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循序渐进,试点先行。划定全域覆盖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单元,根据新区镇村发展分期目标,分区分类分批、有序稳妥推进镇村详细规划编制。

  政策配套,有效实施。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探索农村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创新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责任编辑: 贾梦宇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9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