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监测点,十三只鸬鹚分两队结队飞过”“3号监测点,三十余只紫翅椋鸟在湿地集群”“5号观测点,五只青头潜鸭与近百只骨顶鸡在观测点东面开阔水域共群”“4号观测点注意,鸟类栖息地智慧监测系统显示,观测点发现一对鸳鸯和一只青头潜鸭,注意影像记录”……10月5日,安新县自然资源局鸟类栖息地巡查队工作人员与爱鸟护鸟志愿者在白洋淀及附近湿地进行野生鸟类资源调查、爱鸟宣传和护鸟巡查。
10月5日,雄安爱鸟护鸟志愿者在湿地进行鸟类迁徙观测。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 摄
10月5日,安新县自然资源局鸟类栖息地巡查队工作人员与爱鸟护鸟志愿者在白洋淀进行爱鸟宣传。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 摄
10月5日,安新县自然资源局鸟类栖息地巡查队工作人员在白洋淀进行鸟类观测巡查。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 摄
在国庆假日期间,雄安爱鸟志愿者和巡查人员每天都会在白洋淀及附近湿地走访淀边村民及游客,将白洋淀重点保护鸟类图册分发给群众,倡导人们爱护野生鸟类,在鸟儿迁徙季节护鸟飞。
10月5日,雄安爱鸟护鸟志愿者在白洋淀进行鸟类迁徙观测。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 摄
10月5日,雄安爱鸟护鸟志愿者在湿地进行鸟类迁徙观测。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 摄
10月5日,雄安爱鸟护鸟志愿者在湿地进行鸟类迁徙观测。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 摄
10月5日,雄安爱鸟护鸟志愿者在湿地进行鸟类迁徙观测。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 摄
10月5日,雄安爱鸟护鸟志愿者在白洋淀进行鸟类迁徙观测。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 摄
10月5日,雄安爱鸟护鸟志愿者在湿地进行鸟类迁徙观测。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 摄
10月5日,雄安爱鸟护鸟志愿者在湿地进行鸟类迁徙观测。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 摄
10月5日,雄安爱鸟护鸟志愿者在湿地进行鸟类迁徙观测。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 摄
雄安爱鸟摄影人张学农是白洋淀“候鸟天堂”的见证者,更是一位“护鸟人”。十年来,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百余种鸟类,其中不少是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23年夏,张学农更是在白洋淀成功拍摄到了青头潜鸭带领多只小鸭畅游的珍贵影像,再次为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育雏提供了准确数据。“观测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一定要热爱才能做好,炎炎烈日下几个小时的蹲守是常事,蚊虫叮咬更是‘小菜’,但当你看到白洋淀越来越美,白洋淀的鸟越来越多,一切都值得。”张学农介绍,就在前几天,他和志愿者先后在白洋淀发现了东方白鹳和黑鹳的身影,以及上千只白鹭聚集,在这个季节十分罕见,这些资料和数据可以为白洋淀野生鸟类保护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青头潜鸭带娃畅游白洋淀。张学农 摄
黑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张学农 摄
白鹭集群。张学农 摄
已年近60岁的周龙山是白洋淀的爱鸟护鸟志愿者,今年,已经是他记录家乡野生鸟类种类的第9个年头。以往,周龙山都是骑着自行车在淀边观测。今年的国庆节,老周和同是志愿者的张学农相约徒步走进羊角淀与小北淀湿地。10月5日,他们沿着湿地坑洼的田埂走了近二十公里,记录并观测了三十余种野生鸟类的迁徙动态。“今天观测到了两种鸥,之前从没见过,回去后还要仔细鉴定,这些数据对白洋淀的鸟类保护十分重要。”周龙山说,“其实,白洋淀的每一种新增鸟种的发现,都是志愿者和巡查人员在这样日复一日地观测巡查中积累所得,只要我还能走,就会一直在保护白洋淀野生鸟类的道路上。”
白琵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周龙山 摄
大麻鳽。周龙山 摄
大白鹭。薛志勇 摄
须浮鸥与白鹭在湿地觅食。薛志勇 摄
须浮鸥育雏。张春岭 摄
竞舞湿地。张春岭 摄
节日中,除了安新县自然资源局鸟类栖息地巡查队工作人员每天对淀边、湿地进行爱鸟护鸟宣传、巡查之外,薛志勇、张春岭等雄安爱鸟人也加入到了节日护鸟巡查行列。他们用相机记录着白洋淀的生态之美,用自己的行动呵护着白洋淀的这些“飞羽精灵”。安新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60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5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6种。白头鹤、卷羽鹈鹕、小鸦鹃、东方鸻等均为今年新增。每一种新增鸟种的发现都凝聚着巡查观测人员和爱鸟志愿者们的艰辛。白洋淀的鸟越来越多了,爱鸟志愿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大了。鸟儿迁徙季节,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爱鸟护鸟的队伍中。(河北日报 记者刘光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