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府主导,上下共谋“一盘棋”
不久前,一场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主题的现场会在阳原县召开。会上,对医共体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强化统筹协调,有效提升医共体建设工作质效”成为各级各部门的共识。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张家口市高规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主管副市长带队,赴省内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市委、市政府3次召开专题会议,调度研究相关工作经验方法。卫健部门按照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牵头起草制定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区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强化政府主导,明确各方责任,搭建框架体系——
在有序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各县区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组建由一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县级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严格落实医共体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明确由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医共体党委书记;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明确成员单位功能定位,发挥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持续推进医保打包支付、人财物统一管理,真正实现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
上下“一盘棋”。以推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财、物实现一体化管理为基础,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格局的总体发展蓝图勾画完成。
优化资源配置,市县乡村“一家人”
心梗,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病,最有效抢救时间仅有3—6小时,即便是在交通便捷、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区,也有相当的救治难度。对于那些医疗条件相对有限的地区,更是难上加难。
日前,在阳原县浮图讲乡上卜庄村打工的58岁外地人员马某某不幸遭遇心梗,庆幸的是,同乡工友及时将其送到了乡卫生院,通过上下联动的急救机制,医生迅速将心电图等检查数据传至阳原县医院胸痛中心,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第一时间采取了相关急救措施,由120急救车转运县医院,病人未到,县医院已掌握病人基本病情情况,开通救治绿色通道,复查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检查同时患者又出现了更加危机的室颤,及时诊疗电除颤及静脉溶栓治疗,最终助其转危为安。
“这充分体现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重要作用。”阳原县医院院长、县医共体院长张鑫表示,聚焦分级诊疗,今年,全县立足实际成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组建了覆盖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14所乡镇卫生院、301个卫生室的紧密型医共体,与市级三甲医院签约合作,下设行政管理、医疗业务等6个管理中心,建立起了权责明确、功能清晰、分工协作的医共体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县乡村一体化医疗服务管理体系。另累计投入4300万元用于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县域常住人口全覆盖。
在医共体内部,通过建立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检查检验、消毒供应、院前急救、病理诊断等7个资源共享中心,构建起了互联、互通、互认的医疗信息一体化平台,无论是在村卫生室还是乡镇卫生院,都可以通过平台实现远程互动,真正实现了让“患者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仅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远程心电1023例、远程影像73例,为众多急性心梗、脑梗等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不仅在阳原,张家口市14个县区共组建14个县、中医院牵头,涵盖203家乡镇卫生院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了辖区内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市卫健委主任梅晓春表示,在各医共体的带动下,县域内就诊率提升2.04%;住院人次占比提升2.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提升12.67%。
推动医防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构建大健康治理格局是题中之义。
以阳原为例。过去一年,该县在明确县乡村三级诊疗和用药目录,进一步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诊疗用药范围,有效解决上下转诊医保报销问题的基础上,组建了由507名家庭医生组成的80支签约服务团队,推动实现促进残疾人员康复、精神疾病患者“解锁”、患病人员科学用药和及时救治、家庭成员养成健康习惯、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5个目标。417支乡村巡诊小分队对全县65岁以上人群提供巡诊问诊、送药上门、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同质化医疗服务。
全市范围内,各县区党委、政府多措并举——
14个县区全部以县委或县政府名义出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制发未来行动计划;医共体牵头医院通过指导、带教、现场手术等方式改善基层的服务重点与能力。通过组织省、市属三级综合医院及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带动帮扶,与各县级医疗机构建立对口帮扶、科室共建、专科联盟,推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畅通医共体内双向转诊通道,优化转诊服务流程,技术骨干等医疗资源向乡、村下沉,提供和拓展基层医疗技术服务……“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正一步步照进现实。(记者胡程利 通讯员殷红芳 李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