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清河县朱唐口村运河岸边鸟鸣声声、花香四溢,几位村民围坐在凉亭里,吹拉弹唱,好不惬意。
历史上流经清河的大运河有两段,一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永济渠;二是今存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卫运河段。其中,隋唐运河现已埋藏于地下。卫运河位于清河县东南部,是河北省和山东省的交界线,在清河流经长度18.9公里,途经12个村,南经油坊镇二哥营村入境,北至油坊镇渡口驿村出境,为清河增添了许多灵动。
弘扬运河文化精神 赓续文脉讲好清河故事
大运河作为各地交流的一个文化纽带,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据《中国大运河》记载,清河郡曾号称“天下北库”,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其域内的北宋贝州古城全因大运河而兴,曾“城池高阔,地方繁荣”,辉煌达600年之久。卫运河流经的油坊是一座古镇,作为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重要码头,油坊码头是大运河沿线的著名遗迹之一。
据史书记载,昔日油坊码头是天下闻名的古驿要冲。河道里曾是桅影林立,纤号声声,人流如织,运河漕运的繁忙景象是清河古“八景”之一。油坊码头现存码头6个且保存完好,主要有客运码头、百货码头、运粮码头、运盐码头、运煤炭码头等。该码头群是大运河上最完整的码头群,也是世界运河史上仅存的唯一一处砖砌码头群。
此外,油坊镇还留存了元侯祠、益庆和盐店等遗迹。益庆和盐店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油坊非常繁荣,全国各地商人来此发展,山西蒲州著名盐商王海峰看中了这里繁荣的经济,便在此开设益庆和盐店。
通过对盐文化、中国盐业史和盐业制度的研究发现,清河是中国近现代盐业专卖制度的起源地。如今,清河在油坊码头复建益庆和盐店博物馆,将盐仓、售盐门店、账房等建筑一一复原,让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盐”的魅力。
大运河还为清河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古典文学名著《三遂平妖传》和《金瓶梅》均描绘到运河边清河风俗民情。
全力打造“四个运河” 探索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
一条大运河,就是一部历史故事书。注重传承,才能让运河故事代代相传。
随着海运逐渐增多,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北段开始断流停航。20世纪70年代,流经清河的卫运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哗。站在河畔远望,一座大桥飞架运河之上。运河已不再是交通运输要道,但如今,它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更加多维的价值。近年来,清河县重点围绕打造文化运河、生态运河、旅游运河、经济运河,积极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这篇“大文章”。
清河县始终将大运河历史文化挖掘作为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基础,不断丰富运河文化内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曦阳掌太平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挖掘运河相关传说、历史故事、民风民俗,编纂出版《流经清河的大运河》《大运河的传说与故事》等著作,传承运河文化,讲好清河故事。同时,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目前,正依托建设中的高铁站和站前广场,开展贝州古城遗址保护利用,隋唐古运河勘探与部分河段修复已列入该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着力推进生态运河建设,实施河道整治提升及生态系统保护,积极对接山东临清,加大生态补水力度,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此外,大力实施七彩运河休闲绿道区建设项目,精心打造风景秀丽的运河文化景观廊道。
京杭大运河(清河段)左岸景观工程项目成为我市第五届旅发大会重要点位之一;打造油坊码头、朱唐口险工等景观节点;建造益庆和盐店博物馆、非遗文化主题街区,彰显油坊运河古镇独特魅力……旅游运河建设已颇见成效。
该县致力于多维度打造经济运河,宏观层面上,在清河县“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一城三区”“一核三带”战略目标,将大运河融入清河城乡空间发展格局,积极打造全国大运河文化带重点节点城市。微观层面上,积极打造油坊运河古镇,依托运河沿岸及民俗风情,建成以油坊镇为代表的生态环境美、农旅融合深、创意氛围浓的运河旅游风情小镇和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区。与此同时,加快建设羊绒小镇,现已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更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书写“文化+”大文章 激活大运河发展新动能
按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规划》《河北省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的相关要求,清河计划以运河为中心规划建设文化公园实体、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平台。推动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战略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强大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盐文化、民俗文化等的考古、勘探和保护性发掘,多渠道深挖运河文化,寻找最美运河记忆,持续不断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
在京杭大运河所在地油坊镇、隋唐古运河所在地葛仙庄镇,清河县初步谋划了文化旅游、公共设施、医养结合等10个项目,不断创新景区的业态、体验和服务,用活大运河资源,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让大运河文化带更加流光溢彩、造福人民。
具体来说,10个项目分别为清河县博物馆项目,大运河民俗文化博物馆项目,山西会馆项目,朱唐口险工遗址文化公园项目,大运河水工遗产展示园项目,贝州古城、隋唐古运河遗址勘探修复项目,运河人家美食城项目,郭守敬中学项目,医养结合中心项目,医疗中心项目。伴随这些项目相继实施,将书写好“文化+”大文章,激活大运河发展新动能。
记者手记
盈盈碧水连南北,悠悠清韵贯古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对于大运河文化而言,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创新中传承、在开放中利用,才能永葆活力、充满生机。
要加强对曦阳掌太平拳、民间小调等非遗以及油坊码头、朱唐口险工、贝州古城3大遗迹的保护,让清河的运河文化要素、文化景观、文化遗产留得住、存得好。
由于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时代的、大众的,还需要在活态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利用。要推动清河谋划的10个文旅融合项目尽快建成投用,期待通过文化产业集聚释放活力,让群众在时代潮流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唤醒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助力擦亮“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