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1日夜晚的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灯火通明。中国雄安官网牛思佳 摄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雄安新区举行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2023年作风建设大会召开,全体党员干部敢字当头、干字托底,奋力开创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新局面;印发《关于当前稳定经济发展的重点政策措施》,巩固已有稳定经济发展政策成果,加快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推动经济回稳向好……雄安,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正激荡澎湃着蓬勃生长的磅礴力量。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可以看出,高标准、高质量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一以贯之的要求。
为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新区落地落实,在省委坚强领导下,雄安新区党工委提出加快“形成新形象、建设新功能、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的“五新”目标,为高质量建设发展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如今,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高端高新产业加快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突破,生态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未来之城”已“显雏形、出形象”,综合承载能力、要素聚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全面增强。
形成新形象: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现代化新城
“我到千年秀林看过桃花,到白洋淀观察过灵动的水鸟;雄安郊野公园的无动力乐园是我航天员梦想的训练基地……”日前举行的雄安新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启动仪式上,刚满6岁的李涣兮小朋友分享了她随爸爸妈妈从北京来到雄安后的生活。
城在林中,水城相依。雄安的绿色生态新地标——雄安郊野公园现在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每逢节假日,人们总会来到这里尽情享受雄安的生态之美。
2022年10月27日,航拍雄安新区郊野公园一角。刘光昱摄
作为“千年秀林”的一部分,雄安郊野公园集中体现了大型林地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休闲游憩功能,展现出雄安绿色生态宜居的新风貌。
先植绿,后建城。从2017年在“千年秀林”栽下第一棵树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城的建设理念便深入人心。大清河片林一区植树造林项目、10万亩苗景兼用林建设项目、千年秀林景观提升工程……一系列植树造林项目相继实施,一棵棵树苗、一片片林地铺满雄安大地。
去年夏秋,白洋淀的一只鸟和一条鱼“火”出了圈。鸟是全球濒危物种青头潜鸭,鱼是生态指标性鱼类鳑鲏鱼——这两种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的动物在白洋淀“落户”,成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
2022年7月16日,雄安新区白洋淀内的野生鸟类在湖面飞翔。中新社记者韩冰 摄
雄安新区设立五年多来,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越来越多的鸟来此“安家”。“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白衣仙子”中白鹭、“鸟中活化石”震旦鸦雀……截至去年底,白洋淀野生鸟类种群数量已达248种。
如今,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高颜值”画卷正在雄安新区徐徐铺展开来……
建设新功能:优质疏解环境逐步形成,承接疏解起势良好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雄安新区仍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启动区是雄安新区建设主战场,施工处塔吊林立、车辆轰鸣,完工处道路宽敞、路面整洁、绿化成片……这里的每一天都有新变化。
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谋划推进重点项目共计240个,总投资8000多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超5100亿元,总开发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
用高技术支撑高速度,用智慧打造现代化城市功能。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设立后第一个大型建筑工程项目,被称为“雄安城建第一标”。该项目全部为装配式建筑,大大提高了建筑品质和建设速度;每个构件里都“埋”有芯片或张贴二维码,实现了全工序全过程的大数据管理;项目还以大数据中心为枢纽,上线了智慧建造系统,只需使用电脑或手机,就可以实现全景监控、环境能耗监测、无人机航拍等功能。
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附近,记者看到,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以及容西片区、雄东片区安置住房均已投入使用,住宅、商业街、公寓楼、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走进容东片区南文社区综合服务站,办事大厅宽敞整洁,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室等配套设施。南文社区的相关负责人说,从社区服务站到辖区最远一栋楼的最高层住户,步行仅需8分钟。
2022年9月27日拍摄的雄东片区安置房。河北日报记者李东宇 摄
此外,国贸中心、体育场、游泳馆、图书馆等项目拔地而起,昝岗片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综保区等产业平台载体正加快建设,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中国电信雄安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有序推进,北海幼儿园、史家小学、北京四中等项目全部交付……
一个日新月异的雄安正在拔节生长,一个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正逐渐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
发展新产业:创新驱动、数字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1月1日,雄安新区首批市场化项目——雄安·电建智汇城迎来首期开园运营,40余家企业集中入驻。这是雄安新区首次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组织大规模集中式的企业入驻,也是雄安新区落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又一新进展。
该园区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智慧制造、创新孵化”等产业方向。在集中引进企业签约入驻的同时,园区内还成立了中电建产业联合体,践行双碳发展、数字经济、制造强国战略,以“智慧低碳产业、幸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三方向为重点,构建产业生态链体系,打造雄安新区产业导入的助推器。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
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新华社记者朱旭东 摄
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首个标志性的城市建筑群,融合商务办公、会展酒店、精品公寓、时尚商业等复合业态,成为开创引领发展的全新城市综合体。
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关村首批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12家企业之一,也是首家总部落户雄安新区的人工智能企业。
“这是一次智慧的相遇。”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市场经理张会说,公司拥有指纹、人脸、虹膜、指静脉等身份识别技术,与雄安新区发展定位——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度契合。
截至目前,除首批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中化、中国华能3家央企总部在这里启动建设外,央企在雄安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达140余家;产业园、科学园、大学城、金融岛、创新坊建设正强力推进;首批4所高校、2家医院项目正抓紧建设。
培育新兴产业,强化技术创新是关键。国家支持雄安新区企业联合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共建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承担重大科研任务。雄安新区也设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奖励专项,对项目单位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研发补贴。
位于昝岗片区的中试基地,先期建成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可满足企业研发、小试、中试、成果转化需求。不远处的雄安创新研究院,与中科院16个院所签订了实验室共建合作协议,推动综合集成创新、关键技术落地转化、重大科技问题协同攻关。
据了解,到2035年,雄安新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80%……雄安将成为京津冀创新的源头、全国创新发展的样板。
聚集新人才:“引育用留”,聚天下英才谱新篇
从知名外企“跳槽”的“75后”副研究员刘志忠,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学成返乡的“85后”雄安本地人张伟,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毕业的“95后”赵阳洋……这些追梦人齐聚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共同组成一个创新团队。
创新之城拔节生长,必须有坚实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特别是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雄安新区求贤若渴。
为此,2022年开年,雄安新区召开的第一场重要会议就是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深入实施“雄才计划”,以雄才卡为载体建立涵盖教育、医疗、住房、税收奖励等在内的“菜单式”政策包。
为确保疏解单位和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雄安新区以服务疏解单位和入驻企业为重点,出台积分落户办法,实施居住证制度,研究制定有一定吸引力的住房、薪酬、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
同时,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重点片区框架全面拉开等软硬环境吸引力持续提升,为人才集聚、产业发展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
“我就是奔着雄安新区来的!”“90后”北京大学毕业生宋瑞雪几年前通过选调生考试来到雄安新区。“在雄安,我补上了基层治理这门必修课,近两年的基层磨砺,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我愿意投身到新区建设中来,与这个年轻城市共同成长。”
5年多来,雄安新区不断健全承接疏解服务机制,完善承接疏解配套政策,多措并举提升住房、子女教育、社保、医疗等服务保障水平,解决落地央企员工后顾之忧,增强新区对疏解单位及其员工的吸引力。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据了解,新区共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高学历人才1000余名,教育医疗领域骨干优秀人才千余名。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柔性引进院士、高层次专家等高端人才12名,规划建设重点领域人才100余名。此外,雄安创新研究院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成功引进3个院士团队、5个重点项目人才团队。
从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成立,到一批企业落户雄安,再到打造科技园、科学园等创新平台……如今,雄安新区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高地,也成为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宝地。
聆听着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拔节生长的声音,五湖四海英才正齐聚雄安新区,共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构建新机制:构筑改革新高地,擦亮“雄安服务”新品牌
行走在雄安新区,改革开放的气息扑面而来。“不说不、只说行”“事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不做‘清谈客’、不当‘官老爷’”“零跑腿、不见面、马上就办”……记者在新区采访听到不少顺口溜。
构建改革开放新的体制机制,是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2019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公布,提出“根据雄安新区实际情况和特点,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此,雄安新区开出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清单。
优化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雄安新区实行大部门制和扁平化管理,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和年薪制,全面实行权责清单制度。推出包括高层次人才、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等10个专项计划在内的“雄才计划”,建立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税收奖励等在内的“菜单式”人才待遇政策包。积极推行积分落户政策,为急需的特殊人才开通落户直通车。
完善建设资金筹措机制。新区构建起出让、划拨、作价出资(或入股)、租赁或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多元化土地利用和土地供应模式。深化财税金融改革以稳定财源,中央财政通过安排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综合财力补助,统筹安排各类转移支付资金和加大地方政府长期财务支持力度等方式,长期稳定支持新区建设。中央政府还赋予雄安新区财税金融创新的权力,新的税收政策、金融试验试点、对外开放新举措都可以在新区先行先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一起建设雄安。
完善多主体供给住房政策。根据《河北雄安新区条例》,将按照职住平衡、住有所居的原则,构建保障基本、兼顾差异、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需求的新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河北省城镇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雄安新区增加公租房实物供应,加大公租房实物和租赁补贴发放力度。
探索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一会三函”审批,使建设项目开工审批环节由数十个减少为四个,项目制度性成本大幅下降。这一审批模式有力保障了雄安新区建设项目及时开工。
设立5年多来,雄安新区把改革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锚定“开放发展先行区”的发展定位,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束缚,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创新发展之路。
回首看,初心如磐;抬望眼,奋勇向前。雄安新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锚定“五新”目标,谱写新征程的奋斗旋律,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
一幅新时代最新最美的雄安画卷正徐徐铺展,一座“未来之城”正向我们阔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