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深化协同创新,加快“京津研发、河北转化”

2023-01-11 09:15:40 来源: 河北日报

  近年来,威县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面向京津实施孵化器招商,先后引进北京嘉寓威县基地、北京德青源金鸡扶贫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绿色低碳产业项目,为全县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图为工人正在北京嘉寓威县基地生产车间利用数控切割锯加工隔热节能门窗产品。(本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 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

  深化协同创新,加快“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河北如何发力?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应瞄准协同创新的短板弱项,在强化平台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聚力攻坚,促进京津创新链和河北产业链深度融合。

  打造平台 为京津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提供载体支撑

  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建设空间,拓展到“五市一区”全域了!省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处长张洁带来的消息让人振奋。

  省科技厅日前印发《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5年)》,京南示范区建设空间由“十园”拓展为石家庄、廊坊、保定、沧州、衡水和雄安新区“五市一区”全域,进一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先行先试,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

  承接转化平台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在整合政、产、学、研、用各类资源,贯通研发、孵化、转化等关键链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张洁委员表示,今年,河北将实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加快建设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重点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12家科技合作园区,与京津共同打造先进制造、新能源、智慧城市等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吸引更多京津人才、成果等高水平创新要素向河北集聚。

  眼下,在沧州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1.35亿元的中试基地已全面进入项目入驻阶段。作为渤海新区重要的科创平台,中试基地已与南开绿色化工研究有限公司、北京龙基高科生物、沧州信联化工、爱彼爱和新材料、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签订或计划签订中试合作协议。

  “瞄准京津创新资源外溢需求,我们将强力打造科创平台,构建创新驱动新引擎。”省人大代表,渤海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黄骅市委副书记、市长宫建军表示,今年,渤海新区将积极承接京津科研机构,重点抓好南开大学·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之星”(沧州)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等重点转移合作项目建设,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落地渤海新区。同时,对接国家和京津科技成果库,建设国家级中试基地、科技成果推广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中科院微电子产业园等科技园区和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实现“京津雄研发、渤海新区转化”。

  升级产业 提高河北产业链与京津创新链适配水平

  “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河北产业链与京津创新链的适配水平。”省人大代表、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清超介绍,同光股份成立以来,与中科院半导体所深度合作,引进了李树深、夏建白、郑厚植3名院士及其团队,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他们还与中电科下属研究所合作,将碳化硅单晶衬底成功应用在我国5G基站建设中,破解了“卡脖子”难题。

  “我们将充分利用京津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快技术和产品迭代以及新技术的研发,推动国家芯片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郑清超代表表示。

  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匹配、有机融合,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前提和基础。代表、委员们认为,河北产业链与京津创新链存在较大落差,是造成京津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主要原因。

  “缩小河北产业链与京津创新链梯度差,关键要在做大产业增量和做优产业存量上做文章,围绕京津创新链布局河北产业链,构建适应协同创新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省政协委员、河北经贸大学党委书记刘兵表示,河北应围绕“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和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的“八个聚焦”,找到京津创新链与河北产业链融合互补的结合点,助力河北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河北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提升河北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河北高校也要围绕全省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河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创新制度 疏通京津科技成果河北转化的淤点堵点

  “今后,将有更多京津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担任河北企业的‘科技副总’。”省政协委员,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海龙介绍,去年11月,河北已出台《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冀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科技型企业落地、设立京津研发飞地等12个方面制定鼓励政策,吸引更多京津人才、科技成果等高水平创新要素向河北集聚。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疏通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的淤点堵点。”王海龙委员表示,河北应进一步创新协作机制,联合京津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共建利益共享机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与成果资质互认制度,加强河北技术交易市场与京津的对接联通,促进科技成果顺利实现跨区域转化。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应用等普惠性政策,积极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有效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能。

  在京津冀腹地,“通武廊”一直被人们看作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试验田。

  去年年底,通州、武清、廊坊三地科技部门签署了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备忘录,共同发布《2022年“通武廊”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近年来,三地先后有80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载体纳入共享共用目录,这些平台面向三地企业和人才共享共用,促进了三地的创新协作。目前,廊坊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要坚持需求引导、政策激励、机制优化、责任倒逼同向发力,加快构建有利于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省人大代表、廊坊市委书记王立彤表示,今年,廊坊市将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吸引北京创新资源和先进要素,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在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同时,大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团、特派员作用,全力支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强基础、增动力、添活力。(记者李巍)

责任编辑: 贾梦宇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1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