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运行前方到站是,雄安车站。”
从北京西站出发,高铁不到一小时,就到达雄安站。高空俯瞰,椭圆形屋盖轮廓圆润,宛若一瓣青莲上的露珠。
“2018年底第一次来雄安,这儿还是大片田地。”时任中铁十二局集团雄安站项目总工程师郑河舟亲眼见证了雄安新区的巨变。
千年大计,交通先行。作为雄安新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雄安站承载着促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重要职能。
“这是国家对我们的信任。”对郑河舟而言,雄安站的建设是一顶王冠,想要佩戴,必承其重。
大规模运用清水混凝土柱,国内首次采用装配式站台吸音墙板,“站城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将车站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郑河舟带领技术团队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攻坚克难,在创造“雄安质量”上狠下功夫,终于有了雄安站如今的风采。
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通车,雄安新区纳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轨道上的京津冀”增添新干线。随后,京雄高速河北段、荣乌高速新线等工程建成通车,雄安新区“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全面形成。
一条高铁线,连通两座城。
“现在北京与雄安的轨上距离只有50多分钟车程,早上八点多到雄安,晚上六点就可以回到北京家里。”京雄互联,不仅为雄安吸引来更多郑河舟这样怀揣梦想干事创业的人,更为新区加速产业资源集聚、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出高铁站西行,沿津雄高速疾驶,约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启动区。塔吊林立间,楼群蜿蜒,郑河舟目前负责建设的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项目已经雏形初现。
“这是今年新区第一个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郑河舟言语间满是自豪,“新区建设‘分秒必争’,目前有1200多名建设者日夜奋战,预计明年年底就可以达到竣工验收交付条件。”
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在“地上雄安”拔节生长的同时,“云上雄安”也在同步建设,源源不断地为新区提供动力支撑。
“这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根管道,甚至每一道钢梁,在BIM系统中都有对应的数字化模型。”8月25日,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园区大脑”主控中心,随着市民服务中心首席信息官孙鹏辉不断将鼠标点击放大,大屏幕上的画面从整个园区逐渐精细到门口的闸机,连螺丝钉都清晰可见。
作为新区的首个标杆项目,创新、数字、智能等元素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园区管理中得到具体体现。园区共安装了25000个传感器,可以监控各个房间的温湿度,控制每一扇门的智能开关,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运维平台上都会显示,跟真实场景的误差是毫米级。
今年34岁的孙鹏辉来自北京,到雄安新区工作已经超过四年,负责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在他看来,市民服务中心是未来雄安缔造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雏形和率先实践,在这里工作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专业价值,比任何地方都“更有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生态提升品质。
从雄安市民服务中心5号门出来,向西穿过马路就是悦容公园的入口。初秋的悦容公园,抬头可见柳竹映翠,低头可听流水潺潺,搭配古朴园林建筑,恍若置身画中。
这儿只是雄安新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城市建设理念的一个缩影。
“从小我就有一个愿望,希望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在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工作的谷雅亭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就在白洋淀上游的一条河流旁边。在她小时候的记忆中,水是黑的,闻起来还有一股异味儿。
大学毕业后,谷雅亭选择回到家乡,从事白洋淀水质检测工作。2017年以来,白洋淀淀区水质实现从劣Ⅴ类—Ⅴ类—Ⅳ类到Ⅲ类的连续突破,逐年迈上新台阶,作为见证者,她内心的欣喜远甚他人。
“现在的水透明度很高,水底的水草都能看得很清楚。”尤其是今年7月份,“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落户白洋淀,成为淀区水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佐证,更让谷雅亭受到鼓舞,愈发干劲十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2%,白洋淀及周边水域水质稳中向好、水生态持续改善,宜居、生态、智慧的城市面貌愈发清晰。
雄安的故事,精彩在何处?
它的答案,在每一缕微风荡起的碧波里,在每一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上,在每一个筑梦雄安的建设者心中。
矢志奋斗,未有穷期。向着未来,一诺千年。(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彭文君 马宁 李相伯 郑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