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发展“三重压力”,以及二季度出现的超预期变化,京津冀三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需求逐步恢复,协同发展稳步推进。8月29日,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上半年,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万亿元,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为19352.2亿元、7620.6亿元和1982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0.7%、0.4%和3.4%。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亮眼
二季度,北京工业受疫苗生产基数走高和疫情影响由增转降,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1%。6月份随着复工复产推进,降幅较5月份大幅收窄14.2个百分点,电子、电力行业继续发挥带动作用。
天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6月份实现两位数增长。河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信息智能产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和食品产业、新材料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球知名药企拜耳公司的新产线正加快建设,建成投用后,4条世界领先技术的全自动高速生产线和全自动物流系统,将让产能大幅提升40%,助力打造世界级的制造工厂。高技术产业投资表现活跃,成为三地经济企稳回升的亮点之一。
数据显示,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在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项目带动下增长78.1%,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在信息服务业等行业带动下增长61.7%;天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5%,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1倍,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4.3%;河北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0.9%,占工业投资的比重高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
内外合力助企业保民生
疫情之下,京津冀三地出台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统计,截至6月30日,北京有5.5万家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享受到房租减免,减免租金80.3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惠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4万户,减免金额630.4亿元。
天津推行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各类企业100%享受到社保费减免政策,截至6月下旬,留抵退税惠及4万余户纳税人,实现退税到账金额300余亿元,通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3.8亿元,惠及企业13.6万户。河北“1+20”配套政策体系落地,累计为6.3万户纳税人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671.4亿元。
精准政策稳企业,兜底保障稳民生。聚焦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北京出台《稳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较5月份回落。天津启动“春风行动”等主题专项招聘活动,累计帮扶1.68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新增就业18万人。河北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举办“直播带岗”活动140场,城镇新增就业49.9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6.95万人,同比增加2.38万人。
稳经济稳就业支撑了居民收入增长,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391元、25454元和14998元,同比分别增长3.3%、3.4%和4.6%。
从内生动力来看,高端产业显现韧性,线上消费较为活跃。上半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3.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天津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河北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7%。
跨区联动推进协同发展
“过去这一年多,是企业发展最快的阶段。我们有了多个世界500强客户,业务范围不断拓展。”联汇智造去年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并设立企业研发总部,园区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据统计,截至6月底,滨海新区累计落户央企二、三级总部项目347个、注册资金4922亿元,中石化120万吨乙烯、北燃LNG等重大项目接续落地。央企在雄安新区注册设立各类机构共计110家,在新区本级注册的北京投资来源企业达3700多家;星网、中化、华能首批3家疏解央企总部启动建设程序,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市场化疏解项目开工建设。
三地跨区联动日益增强。上半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1067.1亿元,同比增长38.8%,占全部引进内资比重超五成,比上年同期提高11.2个百分点。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2779个,比一季度增加1918个。在基础设施方面,厂通路京冀段同步开工,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北京段正式获批、河北段加快建设,北京西站至涿州东站通勤高铁开通,三地居民出行将更加便利。(记者 陈雪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