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雄安新区的街道上,打开“雄安行” APP中的“弹性接驳”板块,输入当前位置和目的地,5分钟左右就有“弹性公交车”前来接站,多人出行还能享受折扣;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周边的城市交换中心(CEC),除停车外,还能提供洗车清洁保养、餐饮休闲等综合服务,人们可换乘公共交通前往市民服务中心或周边郊野公园,减小交通压力。
“海绵式交通”让城市交通运行更加有效。目前雄安新区正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交通先行示范区,未来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将达到80%。
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周边的城市交换中心(CEC)。
乘客正在登上弹性公交车。
弹性公交实时增减
在市民服务中心周边的停车场,记者来到“弹性公交”智能调度平台,大屏幕上显示着满座率、下单走势、执行率走势、乘客等待时间等多项动态监控数据。
“我们最早在容城县城试水,后面扩展到容东片区。”中交雄安城发公司负责人郭楠告诉记者。弹性公交在容城县和容东片区合计设置超300个虚拟公交站点,用户可用手机定位至距离最近的站点。接单后,后台会指派距离最近的车辆前往接站,系统再设置出最优路线,让车上的每位乘客都避免绕远。郭楠介绍,这是一种介于网约车和公交车之间的出行方式。相对于传统公交车,接站和送客路线都更加优化,用时更短,“没有人的虚拟站点就直接略过不停车了”;车费比网约车低,多人出行还有优惠。使用弹性公交,一段6公里的行程约需7元,APP显示“一单2人,6折;一单3人,5折;一单4人,4折”。
大屏幕的地图显示出每辆车的实时位置以及车内情况,早晚高峰时段全部车辆在线,白天平峰时段适度车辆在线,早晨低峰时段较少车辆在线,同时系统会根据乘客下单人数及线路等信息综合判断,自动选择弹性中巴车或弹性轿车。截至目前,弹性公交覆盖了容城县城和容东安置区约30平方公里的范围,弹性接驳车白名单工作人员较项目运营初期增长超200%。郭楠表示,目前弹性公交仅供小范围人员试用,积攒足够的运行数据且后台运行成熟后,将向公众开放。
打造城市交换中心
在弹性公交的公交场站P1停车场,还设有立体停车场、汽车洗车保养服务和餐饮休闲场所。这是中交雄安城发公司设立的城市交换中心。郭楠介绍,城市交换中心创新采用“公交+停车+换乘+商业”的组织模式打造“交通海绵”,减少交通拥堵,快速吸纳,从而保障城市交通的畅通,全面实现截、停、换功能,具有商业、餐饮、娱乐、休闲、物流、公交服务、汽车服务等功能,实现信息交换、物流交换、文化交换。
人们要把车停在几公里外的城市交换中心,换乘新能源车才能进入市民服务中心,这体现了雄安新区倡导绿色出行、崇尚低碳生活的理念。这座城市交换中心实现了“截-停-换”理念落地,截至目前共计停车近100万辆次,有效起到了“交通海绵”作用。容东安置区施工时,建筑工人最多时超过10万人,交换中心缓解了施工区内部的交通压力。交通枢纽距离雄安郊野公园很近,五一、端午假期,公园外车流量、客流量远超平时,游客把车停在交通枢纽,然后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公园,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游客平均入园时间缩短1个小时以上。
在容西安置区,与安置房配套建设的容西片区公交枢纽工程正加紧建设。项目将公交站台与枢纽公交换乘大厅一体化设计,通过同台换乘有效实现人车分流,实现公交、小汽车、非机动车等各类交通方式间的零距离换乘。通过候车空间与商业服务空间的复合利用,提供餐饮、购物、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以公交驿站为中心的绿色出行体验,探索“交通+商业”公交综合体发展新模式,推进城市交换中心理念示范落地。
力争实现“90/80”出行目标
此前雄安新区提出未来的交通模式,其中就包括推进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即“90/80”出行目标。雄安新区实现“90/80”出行目标,是增强新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人口吸引力、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探索“海绵式交通”,建立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管理高效的城市交通枢纽体系,必将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组织和便捷换乘,促进枢纽与城市公共服务空间耦合布局,打造城市活力中心。(记者李如意 通讯员张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