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综合服务中心(一期)主体结构封顶
着力引导科创平台向启动区布局
——雄安新区启动区重点项目巡礼(五)
2022年7月6日,科创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有序进行。科创综合服务中心(一期)是雄安新区启动区科学园片区的标志性建筑,主导功能为重点实验室及其配套办公,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河北日报记者李东宇 摄
从白洋淀大道拐上新开通的雄安新区启动区北部干道海岳大街,东行约5公里就到达了科创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一期工程5万余平方米的三栋楼已经封顶。这里是雄安新区启动区科学园片区标志性建筑,项目共分三期完成,建成后,将引导在京科研机构创新平台有序向雄安新区布局,形成国家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新模式。
7月6日16时,中铁建设项目执行经理李阳正在施工现场指挥调度,“老李,你们班组每个人的防暑用品需要补充吗?要注意避开高温干活,安全第一。”李阳不停嘱咐着。
科创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位于启动区科学园片区东部门户区,之所以称之为门户区,是因为它处于海岳大街与京雄高速启动区出口两条主要干道交叉口不远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主导功能为重点实验室及其配套办公,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同时为科创产业园区建设提供配套服务保障。
一期工程包括科学创新中心、信息技术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三栋建筑,形成一个U字形,面向城市绿地。地上各栋建筑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使整个科创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未来,通过跨地块的平台连接,让三期各单元可以实现整体串联,形成一个内部互通的整体科创园区。
据了解,作为重点实验室,科创综合服务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支撑雄安新区形成全球创新高地、满足服务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科创综合服务中心(一期)项目自2月25日正式开工,从5月进入结构施工,仅两个月就实现了三栋建筑全面封顶,其间还经历国内疫情防控的严峻时刻,殊为不易。
“工人来自山东、陕西、河南、四川、云南等地,高峰时用工600多人,我们租用大巴车,点对点将工人运过来,克服了重重困难。”李阳表示,工地实行实名制,从施工现场到生活区两点一线,进出刷脸,一周两次核酸,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设法加快进度,使得项目得以如期按照节点进行。
规划设计上,该项目将打造“集聚生长之态、共享复合的新科创园区,通过空间的不断变化及串联,合力打造属于雄安启动区的未来科创共同体。”
“项目定位为专家会客厅,以重点实验室及配套科研办公为主要功能,同时配以相应的开放型科研服务及综合公共配套功能。通过打造共享复合的立体空间,提升各个空间的使用效率,从而释放出更多具备弹性生长特性的共融空间,且融于自然,可有效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雄安集团公共服务公司启动区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延续原有城市设计特点、城市关系和控制性风貌基础上,针对城市设计建筑体块体量、标准层功能及建筑室内外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及整体优化。
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积极通过智慧工地应用,打造高标准、高质量工程。通过自主研发的“156智能建造信息平台”,将施工管理、劳务管理、物料收发管理、现场调度、系统监测等有机融合,实现不同业务数据间的融会贯通,为实时掌握施工现场信息,实现问题预警、指挥决策提供有效管理依据。
在该项目信息化展示中心,三维建模的各道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样板清晰呈现在屏幕上,有墙柱梁板钢筋、主体结构样板、砌筑样板、屋面样板等十几种模板展示。点击进去,呈现出三维立体360度模型,每一道工序的施工顺序也进行步骤分解,看后一目了然。
“我们要求班组长体验各自负责的流程,熟记于心,带领各自班组高效率高质量施工。”该项目生产经理张志峰表示。
据李阳介绍,通过AR样板工艺模拟和BIM手段,将工程采用的施工工艺、材料等进行作业面模拟施工分析,从而实现对细部构造质量隐患的点对点击破,帮助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迅速找到问题原因,提高建造质量和生产效率。
建设者们还将智能技术应用到安全生产中。该项目在现场安装了智能塔吊可视系统和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塔吊可视系统,对塔吊施工安全作业进行三维立体防碰撞和超载超限预警等。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则能够帮助管理人员通过电脑端、手机端远程实时监控现场施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据悉,科创综合服务中心项目预计于2023年9月竣工交付,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国家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记者张伟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