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种田上“云端” 数据成“肥料”
——望都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一线见闻
图为装配智能传感器的联合收割机在麦田中紧张作业。 河北日报通讯员栗志安 摄
6月18日19时许,经过13台联合收割机3天紧张抢收,望都县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托管的3600亩麦田全部收割完毕。“亩产达到了1230斤。”看着一垛垛归仓的小麦,合作社社长黄晓松兴奋地说,“这片地本来种晚了,幸亏有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进行精细化管理,原本属于三类苗的小麦,得以促弱转壮,成了一类苗。”
“收割期间的天气尤其重要。”当天一大早,黄晓松急匆匆来到位于高岭镇侯陀村的合作社办公室,打开电子屏幕,手指触碰“智慧农业”客户端,紧张地盯着屏幕上麦田的农业气象实时数据:空气温度20.8℃、空气湿度51.5%RH、瞬时风速0.5m/s……
黄晓松说,通过在田地中安装的小气候多功能气象站,实时采集室外空气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风向、雨量,以及土壤温、湿度等环境监测数据,“昨天中午系统自动报警提示下午至夜间有降雨,手机也收到了报警短信。我们立即通知司机师傅加班抢收,到23时下起小雨时,收割面积已完成80%,心里这才踏实了。”
看过天气情况,黄晓松又打开手机视频监控APP,由合作社服务的麦田、蔬菜等不同地块的实时状况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现在,我不用下地就能知道农作物收获和长势情况。”他介绍,他们在种植区域选定点位,每个点位配置两台400万高清网络筒式摄像机,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本地监控中心和云端平台。
正说话时,大屏幕上出现报警信息,设备编号为“5190907005”的收割机在侯陀村作业时,丢粒率显示过高。黄晓松掏出手机直接打给农机操作人员进行提醒,数据很快恢复正常,警报消除。“我们给合作社的近百台农业机械安上了传感器、GPS,通过物联网将农业机械的作业轨迹、面积统计、作业质量分析等信息集成到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数字化智能管理。你看,这里收割机在地里干活的轨迹情况和作业质量,都一目了然。”黄晓松说。
“咱就是一个庄稼汉,以前哪懂什么智慧农业?”说起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黄晓松一下打开了话匣子。2013年,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除管理自有2000亩种植基地、3600亩托管土地外,还为周边3.8万亩耕地提供播种、施肥、喷药等社会化服务。但种植管理过程中,干了多少、干得怎么样,没法精准统计。“导致客户几次指责该干的没干,我们也拿不出作业证据,最后成了打‘嘴仗’。”黄晓松说。
2021年初,黄晓松通过上网搜索,找到一家电子科技公司,设计安装了一套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黄晓松自己也没想到,本想用来固定“证据”的电子设备,为他打开了农业生产的新世界。
“效果出奇好!”黄晓松说,通过农业智慧管理平台,农业气象、作物长势、农机作业、病虫害、土壤墒情都能实时监测,监测结果在电子屏幕和手机上能随时点击观看。“现在是在办公室喝着茶水,地里的情况就能了然于胸。”黄晓松说。
“省人工、省农药、省肥料……一亩地的种植成本至少节省150元。”智慧农业让黄晓松尝到了甜头。他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以小麦为例,每亩成本为530元,现在市场收购价为每斤1.4元,刨除成本,每亩地的经济效益能达到1100多元。发展智慧农业,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产量和效益。
望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站长王建威圈定了该合作社30亩耕地作为小麦良种试验田,6月18日这天他正在麦田查看收割期的麦粒情况。在他看来,农业智慧管理平台产生的相关数据,为农业技术科学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两者相互促进,加速推进农业降本增效。”王建威说。
作为保定市唯一一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近两年来,望都县大力推广实施“智慧农业”项目。目前,该县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主体已完工。“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供销社+合作社模式,拓宽智慧农业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资源分配,加大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补贴、表彰等激励措施,不断打造更多的智慧农业的示范者、引领者。”望都县委书记冯涛说。(记者梁韶辉 李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