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雄安新区考古:增强课题意识 延续历史文脉

2022-06-10 08:30:52 来源: 河北日报

  原标题:五年来,文物部门抢抓机遇,主动谋划、精心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了一批城址类大遗址考古项目——

  雄安新区考古:增强课题意识 延续历史文脉

  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始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火热建设场景背后,一座“文化大厦”一直在同步构建。五年来,在村庄、田野,考古工作者不断寻根溯源,层出不穷的重要考古发现,构建着雄安千年历史文化时空框架。

  “雄安新区是一块文化资源沃土,战汉和宋金时期文物遗存丰富,尤其是有城址类大遗址数量多、面积大、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高的特点,我们调整工作思路,抢抓机遇,主动谋划、精心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了一批城址类大遗址考古项目。”日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接受采访时表示。

  战国筒瓦、战国瓦当、青铜剑、水晶环……位于容城的南阳遗址,是雄安新区分布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自古称为“燕赵”。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曾五次迁都。雄安考古,有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进一步寻觅、梳理、发掘和印证为中华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气质的燕文化的源流。南阳遗址考古,是寻找燕国历史踪迹的一把钥匙。

  目前,考古调查发现以南阳遗址、晾马台遗址为核心的、规模宏大的“南阳遗址群”,自龙山时代延续至宋金时期,其中晾马台遗址考古勘查发现龙山、晚商和西周时期文化遗存,填补了雄安西周时期考古的空白,完善了白洋淀区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时空框架体系。南阳遗址由南北并列的大小两座战国城址构成。现已确定南阳遗址文化面貌主体为东周时期燕文化,文化遗存时间跨度近三千年,文化演进脉络清晰,是一个重要标尺性考古基准点。

  “南阳遗址是迄今雄安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文明。”南阳遗址考古队领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雷建红告诉记者,结合2017年发现西汉时期“易市”陶文陶片,为寻找东周时期燕国南部城邑“易”实现重大突破。南阳遗址历史千年之城开启雄安新区城市时代,是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化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

  鄚州、古州城址考古,也探索着城市发展历史轨迹。其中,鄚州城遗址西北毗邻白洋淀,经考古勘探和发掘,了解城墙边缘形态、顺城道路以及护城河附属设施等城市平面布局,确定其主要文化内涵为宋金元时期城址,结合鄚州城相关文献史料,基本确定为五代、北宋时期莫(鄚)州鄚县城址,金、元时期莫(鄚)亭县城址。

  古州城遗址南距鄚州城遗址3公里,为“内城”“外城”双重城址结构。作为“燕云十六州”城址之一,是研究冀中地区古代城市、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重要载体。鄚州、古州城址考古工作,基本了解了城市布局沿革、城市风貌、规划思想,复原了白洋淀东部区域汉代以降古代城市发展、变迁的脉络,体现了古代城市文明与水协调发展的和谐生态,对于雄安新区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五年来,还相继开展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和勘察、雄安环境考古、白洋淀及燕南长城调查等多项工作,共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28项,勘探面积34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0555平方米,清理各时期古墓葬277座,出土文物809件,涉及时代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在河北城市考古、保北地区史前考古、白洋淀区域环境考古、宋辽边界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复原雄安历史文化演进脉络、实证雄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提供实物资料。

  “一个新的城市要立得住,关键要传承好历史文脉,注重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我们文物考古工作者将再接再厉,扎根这块热土,为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而踔厉奋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晓铮说。(记者 龚正龙)

责任编辑: 王晓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5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