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6月9日电(范芳钰 刘东)经过以年为周期的修复工时,完成前后二十多道繁琐工序……一份份破损的档案在档案修复师手中重现原貌,焕发出新的光彩。在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新华网走进云南省档案馆,探访修复工作的台前幕后,揭开档案修复的神秘“面纱”。
档案修复师将档案揭粘拆分(摄于6月7日)。新华网刘东 摄
在档案修复中心,一本厚厚的“档案砖”放在修复师桌上,这是一本记录着清朝年间历史的档案,岁月如刀,如今这份档案受损严重,一张张薄薄纸片已粘连在一起,变成一块黄褐色的纸砖。
档案修复师将档案上墙干燥(摄于6月7日)。新华网范芳钰 摄
据云南省档案局备份管理处副处长李颖介绍,像这样一本“档案砖”,想要完整恢复,至少要1年时间,每张纸片完整揭开的背后,都是数十次的谨慎尝试。牵一发而动全身,修复师要用各种方法,比如洒水、用薄如纸张的刀片轻轻划开等,一点点试着揭开。
档案修复师正在修复档案(摄于6月7日)。新华网刘东 摄
对于档案修复师甘立辰而言,每页泛黄纸张的修复,有时会花费她整天整夜、甚至十天半月的时间。
档案修复师正在修复档案(摄于6月7日)。新华网范芳钰 摄
档案修复过程并不简单,从接收、检查档案,分析检测破损档案,制定修复方案,到档案的消毒、除尘、揭粘等前期处理,再到手工修补和修裱、纸浆补洞等二十多道修复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修复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其实施结果直接关系到档案的修复效果,并影响到档案的后续保存和利用。
档案修复师正在修复档案(摄于6月7日)。新华网刘东 摄
“档案修复工作不能随意而为。”李颖说,每一次修复工作都是在原件上开展,任何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对每一名修复师的技艺、心性都是极大挑战。
档案修复师正在修复档案(摄于6月7日)。新华网刘东 摄
需要修复的档案大多呈现霉变、酸化、虫蛀等现象,因此,修复工作也有所差异。李颖记得,有些珍贵档案上还能看到前人修补的痕迹,有时候甚至可以看到几百年前古人的修补手法。
档案修复前后对比图(资料图)。新华网发(云南省档案馆供图)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修复已由单一传统纯手工修复向传统纯手工修复与现代多种技术手段并用转变,技术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档案修复前后对比(资料图)。新华网发(云南省档案馆供图)
据了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云南省档案馆对80余万页破损档案有计划地开展了抢救修复。2019年,云南省档案馆成功申报为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
档案修复前后对比(资料图)。新华网发(云南省档案馆供图)
在李颖看来,把濒临“死亡”的历史档案经过修复后“焕发生机”,延长档案寿命,让档案得到传承,是修复师工作的职责所在。但和有待修复的档案相比,这些“活起来”的档案还只是九牛一毛。档案修复工作需要一代代档案修复师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这是一种传承,是古今档案修复的传承,是师徒里“传帮带”的传承,更是一代代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