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雄安,草木返青,杏花初绽,一派生机盎然;建设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处处热火朝天。
雄安新区画卷徐徐铺展,朝着令人“心向往之”的目标延伸,新时代“未来之城”正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样板。
5年前的4月1日,一则重大消息正式对外公布——“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消息如平地一声春雷,举世瞩目。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雄安新区建设,亲临实地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并作出重要指示,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5年来,日夜兼程,风雨无阻,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定完成,一批批重大项目全面推进,一个个标志性工程投入使用,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显雏形,出形象。在雄安新区大地上,今年开春,43个重点项目同时开工,全年将安排重点项目232个;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支机构100多家;白洋淀水质全域达到Ⅲ类水,为近10年最好水平,进入良好湖泊行列。
京畿大地上,一座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正拔节生长。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新县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设立雄安新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
京津冀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好,河北吃不饱”,折射出北京“肥胖”,周边“瘦弱”的发展之痛。京津冀需要一场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次变革。
“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谋定了大思路。
“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选择。”
从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到提出选择一个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再到部署雄安新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局,运筹帷幄,把脉定向。
一个个历史性时刻,标记着思想的脉络。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时,明确提出“多点一城、老城重组”的思路:“一城”就是要研究思考在北京之外建设新城问题。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论证新城问题,可考虑在河北合适的地方进行规划,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城。
2016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的汇报,确定了新城的规划选址,同意定名为“雄安新区”。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原则通过《关于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实施方案》,雄安新区规划正式启动。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公开发布。
5年来,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不断取得新进展,展现新形象。
“要和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相衔接,必须牢记这个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能要。”
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高质量样板,雄安新区建设坚守初心,稳步推进。
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一批重大疏解项目有序落地:
——中国星网等首批3家央企落户,已完成选址并启动建设程序;
——中国电信雄安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在新区启动区开工;
——首批启动向雄安新区疏解的在京部属高校、医院已基本确定项目选址,各项疏解工作正在稳妥有序推进;
…………
截至今年3月,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支机构100多家。5年来,在新区本级注册的北京投资来源企业达3600多家,占总量的八成多。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铿锵有力的宣示,正在雄安这片热土上逐步化为现实。
“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2019年1月,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展板上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的规划在总书记心中分量很重。
“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
无论是规划编制要秉持的理念,还是规划编制进程的关键阶段、重大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谋划指导,作出重要部署指示,对每个重大问题及时把关定向,确保了规划编制不走弯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是一座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千秋之城。
经得起历史检验,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建设要有长远眼光,在新区建设起步阶段,城市建设不必太急,稳扎稳打。
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关注度最高、动用机构最多、涉及领域最广、集聚人才最多的一次城市规划编制。
雄安新区坚持规划引领,累计安排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200多支国内外团队、2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党中央要求,履行规划编制主体责任的河北省,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历经近700个日日夜夜,经过反复磋商研究,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最终确定为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的“1+4+N”规划体系。
经得起历史考验,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要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
在安新县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要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设计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16个字为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标定了时代高度。
“‘揭榜’雄安新区规划的设计人员均来自全球一流的规划设计团队,仅国内参与规划设计的就有60多位院士和专家。”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王志刚介绍。
雄安新区的规划坚持突出中华传统风貌。在大规模规划建设前,新区就十分注重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的保护,一批凝聚传统文化基因的乡愁遗存被登记造册、建档存根。
“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布局,“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空间意象,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这些规划正是脱胎于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
雄安新区对城市风貌作出严格规定,不搞稀奇古怪的建筑,不要摩天大楼和玻璃幕墙。“新区对建筑‘第五立面’屋顶的颜色、形态等都有严格限定。”王志刚自始至终参与新区规划编制,“根据规划,新建政府投资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便捷舒适的15分钟生活圈……我们也一直按照这些高标准严格执行。”
经得起历史考验,要保持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
“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在正式公布设立后的两年多里,雄安新区除了基础性项目和保障运行的临时性建筑外,没有动“一砖一瓦”。但正是两年间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一笔一画地勾勒出千年大计的宏伟蓝图。
“如果说规划编制慢的话,我想说这样的慢是我们想要的慢,这样的慢是为未来的好,这样的慢是为未来的快。”雄安新区管委会负责同志表示。
保持历史耐心,才能“一张蓝图干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设计成果充分吸收体现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性,用法律法规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规定,“本规划纲要与相关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新区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河北雄安新区条例》,将新区规划上升为法律规定,为新区规划建设提供刚性的法律保护。
新区建设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专人常驻新区,这些专业人士都曾参与各片区的规划编制,由他们监督规划落地,不能走样。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
“现在有了蓝图,雄安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了。”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座谈会上,总书记对京津冀三地负责同志说,今后我会时不时地过来走一走,看看你们阶段性工作的情况,“新阶段任务更艰巨更繁重,来不得丝毫放松,需要我们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
“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2017年2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实地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
“这地方老百姓生活得怎么样?人口密度有多大?拆迁人口有多少?”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并叮嘱道:设立雄安新区,一定要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市民需要出发,做到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提供宜居的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吸引北京人口和功能疏解转移。”新区规划一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如此强调。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入京津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建设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增强新区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5年来,雄安新区着力推进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等领域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千年大计,教育先行——
目前,北京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等3所学校、幼儿园均进入收尾阶段。京津冀56所优质学校也与雄安新区59所学校建立帮扶合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对老百姓的就业一直牵挂在心。“雄安新区有125万当地百姓,要做好百姓就业这篇文章,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总书记谆谆叮嘱。
在雄安,很多当地百姓找到了植树造林的新工作。容城县李郎村的邸永华将自家的9亩地交给新区合作造林后,到村附近的大清河片区打工植树。树栽好了,邸永华就地转岗成了护林员。“每天收入100元左右,9亩地每亩每年还有公益金1500元。”
针对群众择业观念,新区开展培训,引导其融入新区城市发展,累计培训5.8万余人次。自2020年起,新区安排专项资金2.3亿元,对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实现就业的人员逐人安置岗位,目前累计上岗1.1万人。
社会保障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容东片区是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这里率先开放2家养老驿站,为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容东片区弘文花园小区居民高茂申已经82岁高龄,“我们老两口每月发养老金2300元,生活可好了。”他的幸福感也是新区老百姓的共同感受。
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
北京妇产医院帮扶容城县妇幼保健院,派出11名专家常驻容城。去年8月,一名产妇情况危急,派驻专家组全力抢救维持住患者的生命体征,最终将其顺利转往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得到救治。
北京市支持建设的雄安宣武医院是一家综合医院,2021年7月一期主体结构封顶,目前正加紧外立面和二次结构建设。今后将有多家知名医院从北京疏解到雄安。
截至2021年,京津冀累计90家知名医院共派出429名专家,对口帮扶新区医疗卫生机构。
按照规划,新区远期将承载200万至250万人口。“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雄安新区的承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 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局长于国义说,“紧紧围绕‘人’来谋篇布局,配套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提高对疏解对象的吸引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是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春回大地,雄安逐渐呈现出“蓝绿交织”的景象。“千年秀林”郁郁葱葱,白洋淀水天一色。
从开始谋划雄安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坐拥“华北明珠”白洋淀,雄安新区具有天然的生态优势。但一段时间以来,白洋淀也曾遭遇“口渴”、污染等威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痛心:“过去肾功能都要衰竭了,一直在透析。”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考察中,总书记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将来城市距离白洋淀这么近,应该留有保护地带。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9年1月16日,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谈到雄安新区下大气力处理城和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回想起选址的考虑:“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新区设立以来,通过引黄入冀、南水北调以及上游王快水库等,每年为白洋淀补水3亿至4亿立方米。短短几年治理,流入白洋淀的3条河流都“摘帽”了劣Ⅴ类水质。2017年前,白洋淀水质为劣Ⅴ类至Ⅴ类重污染,此后每年上一个台阶,2021年白洋淀水质全域达到Ⅲ类水,为近10年最好水平,进入良好湖泊行列。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宁德、福州、杭州等南方城市工作,对山清水秀的生态之美感触至深。对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总书记看得很重:“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雄安新区管委会负责同志至今难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时的一个场景:“在生态堤沙盘前,总书记驻足良久,听到生态堤同时集自行车道、慢跑道、散步道、儿童探险道、机动车道5条道于一体,方便市民出行和休闲娱乐,总书记频频点头,还不时询问。”
先植绿、后建城,“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
在雄县昝岗镇东河岗村附近的原野,一排排新栽植的云杉、松树等沐浴春光、挺拔屹立。这里是新区先期开展建设的“千年秀林”的一部分。
2017年11月13日,在位于雄县雄州镇、容城县平王乡的大清河片林一区第五标段,建设者栽下新区第一批树苗。
2019年1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区域,乘车穿行林区察看林木长势,并在秀林驿站结合展板听取雄安新区生态建设总体情况和“千年秀林”区域植树造林情况介绍,登上二层平台远眺林区全貌,对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植树造林、运用信息化手段管林护林的做法表示赞赏。
习近平总书记登上秀林驿站平台远眺,乔灌草高低错落,经济林生态林比肩而立。
望着一株株摇曳的小树幼苗,习近平总书记欣喜地说:“让它们跟着雄安新区一起慢慢生长。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时的形象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是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对比近年的卫星监测图,新区大地越来越绿。杏花盛放,玉兰飘香,油松吐翠,“千年秀林”成为一道风景。雄安新区累计43万亩新造林正为新区生态改善提供巨大的“绿色动力”。
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近些年,郊野公园、悦容公园等一批公园已经建成,“千年秀林”、中央绿谷等正在持续建设,都市人向往的田园城市风光和生活正在雄安新区成为现实。
“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一个样板”
2018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情况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初期设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深圳的速度,40年后的今天,我们设立雄安新区要瞄准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目标,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一个样板。
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如何破题?
改革创新是重要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
方向清晰,实践却依然需要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
创新升级,雄安传统产业怎么办?创新要素资源哪里来?
历史上,雄安三县形成了有色冶炼、制鞋、塑料加工、纺织印染等产业,背后是几十万人的就业大军,关系众多家庭的生计。
对此,雄安并非简单“一刀切”,一方面稳妥有序外迁,一方面实施改造提升,实现传统产业转移升级、跨越发展。同时,为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河北保定市担当“上游责任”,持续实施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项目,针对工业污染,全市严格坚持淀区不上项目、不建园区、不办工业,所有涉水工业企业全部外迁。
容城曾是华北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之一,从业者有10万人。李迎春是容城本地人,雄安新区成立后,她从广东返乡创业,开办了一家服饰公司,“我们根据新区产业定位,主要在新区做产品研发和推广,生产正向外转移。”
依托创新平台,创新要素资源向雄安不断集聚。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新区通过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1年5月,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成立,院长祝宁华同年11月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雄安新区首位院士;一批中关村企业落户雄安;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位于启动区的科学园等创新平台建设紧锣密鼓。
目前,雄安城市安全实验室已经建成,雄安新区超算中心等新基建正在建设。雄安新区在“同步规划建设数字城市,努力打造智能新区”的路上蹄疾步稳。
负责雄安城市安全实验室的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夏俊杰说:“我们为新区探索城市安全的新范式,实现数字孪生、安全共生。打造智能新区要在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保障创新要素资源更好发挥作用,河北省积极担当作为。雄安新区成立后,河北省举办雄安新区村(社区)“两委”正职培训班,对来自新区三县村(社区)的380余名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培训;为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助力新区各类用人主体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截至2021年,河北省已经连续3年举办雄安新区人才智力交流会。
深化改革,雄安新区能不能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
雄安事雄安办,网上办、便捷办。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全贯通服务的做法。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让群众少跑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的政务服务中心互派人员、开设窗口,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为承接疏解营造良好环境。在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随时能体验政务服务的智能与高效。新区实行“四个一”政务服务,一门覆盖、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和一帮到底;逐步实施“六化”,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化、许可标准化、人员职业化、审批智慧化、平台一体化和审管联动化。
5年来,雄安新区实行党政合设、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打造“雄安服务”品牌,以“店小二”的思维、“保姆式”的服务,全力保障企业注册登记,健全“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制度。
高起点、高定位,雄安新区能否“聚集新人才”?
2019年1月16日,在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部分进驻雄安新区的企业代表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了,热情围拢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得知他们是到雄安新区的第一批创业者,勉励他们说:“我们建设雄安新区,需要各方面企业共同参与。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企业,无论是本地的还是北京的企业,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要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把握住历史机遇,做民族复兴、改革创新的弄潮儿!”
“如果有机会,就到雄安去。”如今,许多年轻人怀揣梦想来雄安新区创业。位于新区市民服务中心的雄安创业会客厅,每年都接待大批创业咨询人员,负责人田晶自己就是来自北京的创业者。许多本地人怀揣希望回到家乡“二次创业”。雄安新区已经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专业过硬、能吃苦、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干部队伍。”
5年来,雄安新区坚持党管人才,将“聚集新人才”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新区设立以来,近300名干部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发达地区汇聚雄安。“他们有特长,有情怀。在一些关键期,新区管委会办公楼经常彻夜通明。” 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峰说。
坚持创新引领,打造改革高地,汇聚八方英才。雄安新区正在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这里将是一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城市,人们也将从这里看到未来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要能够经得起千年历史检验,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千年大计重于千钧,五年奋进夯基固本。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雄安新区一定能够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空间布局、塑造新时代城市风貌、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提供优质共享公共服务、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构筑现代化城市安全体系、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的规划要求,必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雄安,雄韬伟略,长治久安。(记者 温红彦 张炜 张志锋 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