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新闻网

全面小康春天里 喜讯报告总书记

2022-03-05 14:50:30 来源: 河北新闻网

  编者按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9次视察河北,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是河北人民心中的幸福记忆。

  最是深情励燕赵。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河北日报全媒体记者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采访总书记足迹所到之处的最新发展,了解总书记深切关怀群体的生活变化。我们看到,正定县塔元庄村民的小康日子越过越好、承德滨河社区老年人吃上了食堂不再为做饭发愁;我们感受到,阜平县顾家台村返乡创业青年身上干劲冲天、平山县北庄村“两委”班子推进乡村振兴信心十足……

  壮阔征程,核心领航。牢记嘱托,逐梦前行。

 

  定县塔元庄村民李彩芳

  小康底气足 幸福日子甜

  河北日报记者 董 昌

  人物名片

  李彩芳,正定县塔元庄村民。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正定县塔元庄村考察调研时曾到她家走访慰问。

  小康新变

  2021年,塔元庄村集体收入突破3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客流量达105万人次,整体营业收入3000万元。

  推开双门大冰箱,三层的冷藏区,仅新鲜蔬菜就摆了满满一层。

  3月1日晌午,正定县塔元庄村民李彩芳从中挑了三根黄瓜和两根西葫,一边准备做饭,一边开着玩笑说:“村里就是这么贴心,每周都发十来种时令菜,三口人根本吃不完。”看似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塔元庄人的小康底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村坑坑洼洼,连条像样的出村路都没有。现在道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住着楼房。”李彩芳说,塔元庄人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最该感谢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

  1982年至1985年,习近平在正定县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和县委书记,他经常骑着自行车来塔元庄村,和村民拉家常、谈发展。2008年1月和2013年7月,他两次到塔元庄村考察,亲切看望乡亲们。特别是2013年的那次考察,总书记寄语塔元庄干部群众“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在全国率先建成小康村”。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塔元庄村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依托城市兴起的农业休闲产业层出不穷。近两年来,塔元庄村和同福集团开展村企合作,整合村庄闲置资源,对现有产业重新优化布局,实现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种植、加工、销售、休闲等各环节实现了多重增值。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塔元庄周边原有的采摘观光、民宿等关联产业飞速发展,村集体收入快速增长,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日子越过越宽裕,李彩芳更换了不少家具,唯独总书记坐过的那套沙发舍不得换,“我们盼着总书记能再来塔元庄,再来俺家坐坐,让总书记看看俺们塔元庄现在的幸福生活!”

  雄安新区林木养护工人邸永华

  “秀林”鸟儿多 出村是风景

  河北日报记者 张伟亚

  人物名片

  邸永华,雄安新区容城县平王乡李郎村人。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一直从事“千年秀林”的林木养护工作。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雄安新区考察时,曾与他亲切握手。

  小康新变

  李郎村有1176户、3700口人,全村4450亩地进行合作造林,每亩补偿1500元,其中村集体占1400亩。具有环保手续的企业18家,半数家庭从事汽车装具、装饰加工或者电商销售。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考察,在秀林驿站,和我们在场的20多名护林员一一亲切握手,第一排这个脸有点侧的就是我。”3月1日,在雄安新区容城县平王乡李郎村,63岁的护林员邸永华指着家里墙上挂着的一张放大的合影照自豪地说。

  “他每天都要擦一擦这合影照,可珍惜着呢。”邸永华的老伴李俊英轻拍了老邸后背两下打趣地说。

  未建城,先种绿。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雄安新区考察时,登上秀林驿站平台远眺,望着一株株摇曳的小树幼苗,欣喜地说:“让它们跟着雄安新区一起慢慢生长。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时的形象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是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这几年,村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邸永华说,春天风多,以前像这时候,废纸、塑料袋乱飞;现在风一刮,连土都没有。村里还完成了“气代煤”改造,取暖做饭都用天然气。他家一个取暖季只花了1600元,还能享受600元补贴。在邸永华家门外的一个角落,原来是煤渣倾倒的垃圾场,现在,邸永华种植了10棵树,“这几棵是榆树,那几棵是香椿。”

  正月还没出,天气却有些暖和,田野里,已经可觅春的气息。“你仔细瞅,这山桃树有发芽的迹象了。”下午,邸永华来到李郎村村北的“千年秀林”察看情况。看着自己和同村另外4个人一起养护的这片500亩的“千年秀林”已经郁郁葱葱,他打心眼里高兴。

  “天比以前蓝了,鸟多了,出村就是风景,每年都有好多北京、天津的人专门开车来这里游玩,你说能不高兴?”邸永华乐呵呵地说。

  崇礼云顶滑雪场滑雪教练卢永帅

  端稳“雪饭碗” 奔向新生活

  河北日报记者 郭晓通

  人物名片

  卢永帅,36岁,张家口市崇礼区四台嘴乡东坪村人。北京冬奥会,让他看到冰雪的魅力和潜力,他转行成为一名滑雪教练。

  小康新变

  冬奥会给崇礼人带来更多工作机会。据统计,目前崇礼12.6万人口,有3万多人从事冰雪相关产业工作。每4人中,就有一人吃上“冰雪饭”。

  3月1日早晨6时,天刚蒙蒙亮,崇礼云顶滑雪场滑雪教练卢永帅便和同事一起,踏上雪板,进入赛道,开始了一天的防护设施安装及巡逻维护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冬残奥会比赛作准备。“冬奥会让我们端稳‘雪饭碗’,能够参与服务保障冬奥、冬残奥工作,我们感到格外光荣。”

  今年36岁的卢永帅是崇礼区四台嘴乡东坪村人,任滑雪教练之前,他是东坪金矿的一名工人。卢永帅说:“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那会儿,我还在矿上开铲车呢!”

  冬奥会的到来,让卢永帅开始接触滑雪行业,并决定跳槽到滑雪场工作。东坪金矿和滑雪场分别在两座山,连接两地的只有一条公路,“别人下了夜班休息,我下了夜班直奔滑雪场,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卢永帅说,通过苦练滑雪技术,他终于成为云顶滑雪场的教练,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2017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崇礼云顶滑雪场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体育是重要的社会事业,也是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我们申办北京冬奥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

  总书记的这些话语让卢永帅听得心潮澎湃,更加坚定了他做好滑雪教练的信心。这几年,他陆续通过了国内以及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的滑雪教练资格认证,逐渐升任云顶滑雪学校教练主管,收入也水涨船高,雪季每月能有大几千甚至上万元收入。

  “冬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工作机会。”卢永帅对记者说,冬奥会点燃了大众冰雪运动激情,云顶滑雪学校有滑雪教练近200名,在周末和节假日,这个数量往往供不应求。

  据统计,目前崇礼12.6万人口,有3万多人从事冰雪相关产业工作。每4人中,就有一人吃上“冰雪饭”。曾经,一到冬天就困守雪城;如今,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冬奥会改变了整个崇礼。”卢永帅说。

  唐山祥富里社区居民蒋焕霞

  家住“幸福里” 小区歌声飞

  河北日报记者 汤润清

  人物名片

  蒋焕霞,女,61岁,唐山市路北区祥富里社区居民,社区合唱团团长。2016年10月,蒋焕霞在社区支持帮助下组建了老年合唱团。

  小康新变

  近年来,从功能性提升改造、房屋质量提升改造、安全性能提升改造、环境综合提升改造等4个方面,对祥富里小区进行了25项提升改造。创建实施了“民情流水线”工程,初步实现了社区与居民间的无障碍沟通。

  “和我妈做邻居,你说我幸福不幸福吧!这祥富里就是‘幸福里’。”聊起这一年的高兴事,61岁的蒋焕霞快人快语。

  祥富里社区合唱团正式组建于2016年10月。作为合唱团团长,蒋焕霞说,合唱团能成立并发展到今天,首先要感谢的人就是总书记。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祥富里社区时,同正在进行书法绘画、诗歌讲座的居民交流,希望大家利用爱好怡情养性,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书记的鼓励和教诲让我重拾年轻时的爱好。”蒋焕霞告诉记者,1976年,年仅15岁的她考入了唐山市艺术学校,然而音乐梦想尚未起飞便被大地震折断了翅膀。父亲高位截瘫,年轻的蒋焕霞为了帮母亲挑起家庭的重担,早早参加工作。2015年,蒋焕霞为了方便照顾母亲,搬到了仅一路之隔的祥富里。

  总书记到祥富里社区视察后,蒋焕霞心头的“小火苗”又一次燃起。2016年10月的一天,她来到社区服务中心找到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林静:“咱社区有合唱团吗?”“蒋大姐您来得正好,已经有十来位爱好唱歌的居民找过我了,正好您来牵个头,咱这就把合唱团操持起来!”听了陈林静的回答,蒋焕霞高兴得“直愣神”。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和我的祖国》……从此,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从蒋焕霞和队员们的心底流淌而出。

  选歌、配曲、和声……蒋焕霞成了大忙人,老母亲看在眼里羡在心头。

  不知从啥时候起,每天到对面闺女家的社区转一圈成了老太太的习惯。去年下半年,“跑腻歪”了的老太太下了决心——搬家,和闺女做邻居!不久,二手房销售员告诉老太太:有套一层的在卖,就是价格高点。老太太回家和儿子一商量,马上拍板:“买!”

  塞罕坝机械林场驻扣花营村第一书记王伟

  种好“富民树” 拓宽创业路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人物名片

  王伟,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乡分场工会主席。2018年起,担任塞罕坝机械林场驻扣花营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小康新变

  扣花营村完成攻坚造林3000多亩,全村林地面积达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2%,生态家底更厚实。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万元,2021年人均年收入达12000余元。

  3月1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扣花营村12组一排窗明几净的大瓦房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塞罕坝机械林场驻扣花营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王伟正在和王志军、吴艳侠夫妻俩聊着村里的发展变化。

  2018年前,王志军家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王伟来到扣花营村,入户走访时了解到王志军家情况。“我会养牛,但没钱买牛犊。”头次见面,王志军没跟王伟客气。

  跑贷款、拉项目。当年,靠5万元免息贷款和香港小母牛公益项目,王志军成了拥有18头肉牛的养殖户。从此,王伟也成了他家常客:送政策、传技术、解难题。

  2019年,王志军家不仅脱贫出列,还建了大瓦房。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好日子的起点。“去年,我建起了新牛舍,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头,还买了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大货车。”王志军笑着说。

  不光王志军家。2018年以来,工作队还帮助村里建起存栏量达600头的养牛小区,先后投入资金一百余万元,为村集体购买肉牛84头。“租金加肉牛养殖,去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万元。”王伟说。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今年扣花营村计划再建一个养殖小区。同时,整合全村民宿资源,规范住宿、餐饮等标准,让扣花营成为塞罕坝周边地区精品旅游村。“做强富民产业,让‘富民树’根深蒂固。”王伟说。

  阜平县顾家台村返乡创业青年刘娇

  旅游强品牌 当好带头人

  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

  人物名片

  刘娇,“90后”返乡创业青年。自2019年起,依托村里旅游资源,开办精品民宿,每年收入可达10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小康新变

  顾家台村在原有食用菌种植等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药材种植产业,前期可以旅游观赏,后期可以搞深加工,形成旅游观光、中药采集、精油加工等全产业链。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19153元。

  擦洗厨房、晾晒床品、打扫庭院……3月1日,阜平县顾家台村名为“泉宿”的民宿小院里,女主人刘娇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再过些日子,村里就要成立旅游协会,全村旅游品质需要大提升,我得赶紧收拾收拾房子,带个好头!”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顾家台村访贫问苦,在这里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这些年来,村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精准谋划、苦干实干,陆续发展了食用菌种植、高效林果、箱包加工、生态旅游等富民产业,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也为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创造了回村创业、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2017年,刘娇放弃了天津的工作和生活,回村将闲置了多年的老宅改造成有10间客房、400多平方米的民宿,并在2019年开办起全村第一家精品民宿。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吃起了旅游饭,新的旅游业态不断兴起,一个个网红打卡地陆续推出——采摘有高山果园、赏花有牡丹花海、吃喝有啤酒花园……2021年,民宿小院已发展到34家,农家乐增加到10家,全年游客达30万人次。

  就在全村旅游产业顺风顺水的时候,刘娇却发现了新问题,找到了新机遇。去年5月,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到刘娇的泉宿小院“踩点”,询问能否接待30人以上的大团,可看到这里只有10间客房,最多能接待20人,只得遗憾离去,一笔“大单”就这样泡汤。

  “成立旅游协会,把全村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这样一来,再来‘大单’就不会跑掉了。”今年春节,刘娇找到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说出来。两人决定,把2022年作为顾家台村旅游产业提升年,做强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平山县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

  乡村产业兴 日子多红火

  河北日报记者 任学光

  人物名片

  封红卷,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春节前夕,北庄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全村依靠团结的力量脱贫致富的成果,封红卷是执笔人。

  小康新变

  近年来,北庄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村民收入日益提高。2021年,北庄村集体收入达到12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

  3月的太行山,春风已带暖意。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幸福果园正在栽植果树,环岛路绿化加快施工,特色民宿和团结大食堂准备试营业……”3月1日,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穿梭在各个工地,每个项目的进展都熟记心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家早早就忙活起来了。”封红卷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北庄村才从落后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眼下,产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乡亲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北庄村是革命老区,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从这里唱响。因耕地少,底子薄,曾长期被贫穷困扰。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北庄村曾经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户119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省、市、县、镇各级帮扶下,北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整体脱贫,而且过上了小康生活。

  2021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庄村全体党员,“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北庄村正在大踏步前进。封红卷给记者算起了“幸福账”——去年,建成2个精品红色民宿院落搞试点,建成“团结食堂”推出红色特色餐饮,与拼多多合作建成电商直播助农惠农展销基地……在一系列项目的加持下,2021年,北庄村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达到2万元,村集体收入由6.5万元增长到120万元。

  红绿产业全面开花,越来越多的北庄人也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全村人口320人,在村里的有160多人,比去年初增加了50多人,具有劳动能力的100人基本上都在本村和周边实现了就业。”封红卷说,智慧田园、红色民宿、团结食堂等项目正式运营后,将吸纳更多村民就业。

  承德滨河社区居民张郁馥

  社区有食堂 晚年幸福长

  河北日报记者 尉迟国利

  人物名片

  张郁馥,88岁,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居民,独居近20年,随着年龄增长,买菜成了负担,吃饭成了难题。

  小康新变

  滨河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1177人,80岁以上的有94人。去年9月份,滨河社区食堂开业,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目前,承德市高新区12个社区老年食堂基本满足该区老年人就餐需求。

  穿上外套,锁好门,88岁的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居民张郁馥下了楼。时针指向11点半,又到了老人吃午饭的点儿。交过钱,拿上饭票,张郁馥进了社区食堂。餐桌摆放整齐,洗消间、粗加工间、烹饪间,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让人倍感温馨。

  张郁馥有一双儿女,都早已成家。老伴过世近20年,她独自住在海棠苑。孩子们上班忙,又住在市中心,平时无暇照顾老人。

  吃喝拉撒睡,人生五大事,吃排在首位。自己做,一个菜还得吃两顿,老人经常吃剩菜。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出门买菜成了负担,一日三餐的“买洗烧”问题困扰着老人。“仅滨河社区60岁以上老人就有1177人,80岁以上的有94人。”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潇说,有用餐需求的老人不在少数。

  2021年8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考察时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牢记总书记嘱托,去年9月6日,高新区在全区推出了社区老年食堂。助餐对象为辖区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失能半失能人员用餐享受成本价;辖区常住80周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半价;离休、优抚、低保和9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

  “老年食堂开在了家门口,这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张郁馥高兴地说,师傅变着花样做,天天不重样。

  更让老人吃得安心的是,食材新鲜、安全有保障。负责食堂运营的高新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遵循同等价格比质量、同等质量价格比服务的原则,食材实行定点采购。

  “目前,全区12个社区老年食堂已全部运营,基本满足社区所有老年人就餐需求。”高新区社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英杰告诉记者,社区老年食堂运营以来,他们还根据老人的建议和需求,及时调整完善了服务和运营模式。

  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徐海成

  收入年年增 生活有奔头

  河北日报记者 郭晓通 通讯员 石炎夏

  人物名片

  徐海成,58岁,张北县德胜村村民。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家,同乡亲们一起,一笔笔算着一年的收支账,合计来年的脱贫计划。

  小康新变

  牢记总书记嘱托,徐海成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微型薯种植大户,实现脱贫致富;德胜村凭借微型薯产业快速走上了小康路,2021年该村微型薯种植产值已超过1000万元。

  初春的坝上,积雪渐融,大地复苏。张北县德胜村,一排排灰瓦白墙的院落整齐排列,远远望去似一幅清新的水墨画。

  “原来住土坯房,去年搬进了新家,住上了小二楼,亮堂又舒服。还想请习近平总书记再来我家坐坐,看看我家的新变化。”村民徐海成在新民居里激动地说。当回忆起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家,跟他一起算收入支出账的细节时,徐海成仍记忆犹新。“总书记问俺,家里有多少亩地,种些什么,收成怎么样?连柴米油盐钱都问到了,对咱老百姓的生活关心得可真细啊。”

  徐海成是2013年被确认的贫困户。从2008年起,他先后供养两个女儿上大学,又要给妻子治胃病,日子过得挺紧巴,还拉了3万元的饥荒。

  德胜村有马铃薯育种的传统优势,但过去,一家一户,小打小闹,难有大收益。“总书记为咱筹谋致富路,鼓励我们发展壮大微型薯产业,把小土豆做出大产业。”徐海成说,“过去我们种的马铃薯论斤卖,一斤也就块八毛钱;现在我们种微型薯,论个卖,品种种对了一粒能卖三四毛钱。”

  家里的收入眼见一年比一年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徐海成经常翻翻他的“新账本”:2018年,他承包微型薯和原种大棚共30多个。就马铃薯这一种作物,纯利润达到10万元,彻底翻了身。2019年,他租种了28个微型薯棚,种了30亩一代薯和10亩甜菜,纯收入11万元。这一年,家里添置了一台拖拉机和一辆7座越野车。2020年,他承包8个微型薯大棚,种了20亩一代薯、30亩甜菜、5亩莜麦,纯收入近13万元。2021年,他承包了微型薯大棚15个,种了50亩土豆、七八亩莜麦,预计纯收入可达到15万元。

  徐海成笑了,德胜村变了,全村凭借微型薯产业快速走上了小康路,280个标准大棚年产量达3640万粒,2021年该村微型薯种植产值已超过1000万元。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

  服务伤残人 周到又细致

  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

  人物名片

  杨震生,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生于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两小时的“震生”与唐山市截瘫伤员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康新变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共收治各类住院病人271人,其中地震截瘫伤员136人。目前已实现对压疮的百分之百治愈,许多截瘫伤员实现了自我清洁导尿,逐步摆脱截瘫患者两大生命威胁。

  2月28日,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即将奔赴北京参加两会。出发前,他里里外外走了一遭。

  “小杨,先别进来,我正导尿呢。”截瘫伤员张硕魁把杨震生挡在了门口。“张叔,我就要去参加全国两会了,过来看看您。”杨震生一边高兴地应答着,一边心里想:“一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终于攻克了截瘫伤员的排尿难题,现如今,许多伤员实现了‘导尿自由’,相当于获得了延年益寿的‘良方’。”

  一直以来,压疮和泌尿系统感染都是威胁截瘫伤员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护理员的精心照料下,压疮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已实现百分之百治愈。但排尿难引起尿液积存,进而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甚至肾衰竭,是杨震生一直在破解的难题。

  “必须让疗养院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为伤员导尿的技能。”杨震生将这一目标列入了工作安排。可每个伤员身体情况不同,操作手法需因人而异,不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很难完成。

  “‘树立把伤残人当亲人的思想,为伤残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总书记当年视察时的殷切嘱托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杨震生说,疗养院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持续提升医疗护理水平。护理员技能提高的同时,带动了许多截瘫伤员自我清洁导尿,大大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

  “威胁截瘫伤员生命的两大‘隐形杀手’都被我们成功消灭。”转完各个病区,杨震生不禁感叹。

责任编辑: 封俊龙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59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