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四五”期间,省工信厅将统筹区域、产业、企业、产品“四个维度”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着力建设制造强省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工业和信息化既是主力军、主阵地,又是排头兵。当前,省工信厅正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抓紧做好顶层设计,分行业编制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四五”规划,年内这些规划将陆续出台。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制造业爬坡过坎、提质增效、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重要时期。省工信厅将以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和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为战略契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区域、产业、企业、产品“四个维度”,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质量、动力、效率“三大变革”,着力建设制造强省,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坚实支撑。
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我省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支撑、区位条件等比较优势,明确区域产业定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统筹“两翼”协调发展,构建“一核、两极、四带、多集群”发展格局。加速吸纳聚集优质创新要素,打造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核心区;充分发挥石家庄、唐山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和特色,打造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海临港产业带、冀中南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和冀西北绿色制造产业带;立足县域产业基础,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形成两个万亿级和一批五千亿级产业集群、80个百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巩固提升现有优势,持续推进钢铁、装备制造、石化、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应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康复辅助器具等高潜产业;前瞻布局区块链、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第三代半导体、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达到150家左右,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3%,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全省两化融合水平进入全国第二梯队前列。数字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1%提高到5%。聚焦重点制造业链条,建立“链长”负责制,构建产业链协同配套工作机制,着力推进延链、稳链、补链、强链,努力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突出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提升,保持在27%以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到85.01。
加快培育优质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深化“万企转型”,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强化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加快壮大一批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链领航企业,加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优质企业持续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实施企业上市“蝶变计划”,推动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借助资本力量加快做大做强。优化“工业医院”“工业诊所”“工业大夫”三级诊疗体系,开展“把脉问诊”,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强化包联帮扶,着力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到2025年,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初步建成,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4500家左右。
突出打造优势产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瓶颈制约,提升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等省内新产品推广保险补偿机制,推进新产品市场化进程,实现关键领域“进口替代”。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争创质量管理典型标杆和企业标准“领跑者”。加快知名品牌培育,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强设计产业载体建设,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组织开展“燕赵精品”推介活动,打造一批唯一、第一品牌产品。(米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