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携手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产业、智慧防疫
京津冀智慧城市发展整体呈递增趋势
▲日前,汽车从唐山市城区一座立体停车楼驶出。今年以来,唐山市把破解城市停车难题作为民心工程之一,在中心城区建设多座智能化立体停车楼。同时依托唐山市静态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及指挥中心,推出“唐山智慧泊车”小程序、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新华社资料片)新华社发
▼日前,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智慧城市运营平台。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于9月6日至8日在河北石家庄举行,共有468家企业参展,汇聚了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众多知名企业,一批“黑科技”成果集中亮相。(新华社资料片)新华社发
在省发改委和省委网信办指导下,河北省智慧城市联合会近日发布《京津冀(河北)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5-2020》。评估数据显示,2016-2020年京津冀三地智慧城市发展整体呈递增趋势。
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看,自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以来,三地全面加强大数据产业对接工作,通过加快大数据应用示范,疏解北京数据中心,加快大数据成果转化,推动链条协同联动。同时,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地理信息、旅游、大健康、教育、创新创业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协同,努力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为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应用先行区、创新改革综合试验区和全球大数据产业创新高地。
在重点领域应用建设方面,报告从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产业以及智慧防疫六方面分析了京津冀三地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智慧政务。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政务服务协同发展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京津冀三地共同制定了《京津冀政务服务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推进“七个协同、一个支持”,推动构建“京津冀+雄安(3+1)”政务服务协同发展新格局;梳理确定《京津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事项建议清单》和《京津冀政务服务通办事项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清单》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事项“两个清单”,推动京津冀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共同研究制定了《京津冀全国守信联合激励试点建设方案(2019-2023年)》和《京津冀区域协同社会信用标准框架合作协议》,在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信用科技实验室”,谋划开展京津冀全国守信激励合作共建试点。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河北省人口、法人、企业档案、企业资质、学位学历、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婚姻登记等信息共享,完善河北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库建设,整合信息数据资源,为京津冀的企业群众提供信息查询、核验共享服务,减少办事群众材料提交数量,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智慧交通。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交通一体化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措施,如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区域性通道建设,加大环京津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区域运输一体化,开展京津冀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推行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以及提高区域高速公路ETC联网收费车道覆盖率;在公众出行、应急管理、信息互联共享等方面,组织实施了一批交通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京津冀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四纵四横一环”运输通道为主骨架,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新格局,初步构建了现代化的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智慧医疗。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异地工作、生活的队伍。此前,异地就医时门诊无法直接结算,给很多异地生活、工作的人带来不便。三地借助互联网诊疗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推行医疗制度改革,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医疗资源壁垒,联通优质医疗专家,实现医疗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
智慧教育。立足当前,京津冀地区高校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积极以教育信息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现从“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技术研发模式方面,大力发展未来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核心关键技术,为传统行业提供创新动力支持。在创新产业应用推广模式方面,对接国家需求和京津冀区域发展需求,重点在交通、环境、智库等领域和新兴产业提供创新动力,促进协同发展,并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
智慧产业。京津冀智慧产业开创新局面,产业协同创新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三地协同推进规划共编、项目共享、企业互动、园区共建,分别围绕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实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汽车、医药、装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和项目落地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京津冀三地签署《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遴选有代表性的主导产业,共同规划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链,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工作交流合作。《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区域特色化、差异化、联动化,构建“一区两带多组团、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制造、数字资源优势,以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为突破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加速科技赋能津冀传统产业,协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到2035年全面形成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智慧防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京津冀三地协同作战,共同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在疫情防控初期,三地迅速建立京津冀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在人员流动引导、交通通道防疫、防疫物资保障、生活物资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密切配合。针对跨省通勤工作人员,北京与三河、大厂、香河等环京6个区县通过“一信、一卡、一证”等方式,方便通勤人员出行,保障出入便利;积极推动环京周边地区实现通勤人员14天隔离政策统一标准、政策互认;三地经信部门在信息互通、疫情防控物资供应等方面相互支持、精准施策,有力保障产业链运行;三地卫生健康委建立“日沟通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每日就疫情信息、防控数据、防控措施等内容及时进行通报。
此外,三地联防联控的成果还体现在各种惠民措施上。为了让百姓看病就医更方便,京津冀三地卫生健康部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协同发展,开展多种合作,出台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建立诊疗方案共享和危重病人会诊机制。北京还加强与天津、河北的联动,积极推动防疫相关数据共享,保障北京“健康宝”与天津、河北地区相关服务的互通互认,为三地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记者 苑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