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网
阅读正文

林长制工作全面启动 河北邯郸:修护并举 绿了生态 美了生活

2021-09-10 17:32:06 来源: 人民网

邯郸市丛台区大磨山。邯郸市委宣传部供图

  过去起床依赖闹钟,可如今河北邯郸市丛台区居民周小峰已将这物件收入箱底好几年了。

  “我有‘天然闹钟’啊,每天早上五、六点钟都是在啾啾的鸟叫声中苏醒的。起床后在绿荫下锻炼个把小时还不耽误上班,感觉是真好啊!”今年35岁的周小峰说,鸟儿多是因为树多起来,这几年,天蓝了,水绿了,明显感觉到了身边生态环境的改善。

  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因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工作,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一个个矿坑改变了模样,一处处“疮疤”成了亮点景观,邯郸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写在了大地上。

  开展“绿美”行动 从“没处拍”到“处处景”

  随着电视连续剧《欢喜盈门》的热播,拍摄地邯郸市峰峰矿区响堂山下的集贤村也成了“网红打卡地”。谈起今昔环境对比,当地60多岁的摄影爱好者杨元杰感受最深:“原来这里的色调是黑色或黄色,现在举目皆绿,处处是景,我都拍不够!”

  集贤村地处山区,背靠响堂山。“年轻的时候,我到响堂山上石窟采风,发现了这个村子,印象里处处是煤灰和煤矸石,路上只要有汽车开过,车后总是拖着一道‘黑龙’或‘黄龙’,翻卷着漫天灰尘。往山上看,只有荒山和依稀可见在寻觅着啃草的羊,拍一张满意的风景照太难了!”杨元杰说。

  响堂山的面貌是峰峰矿区的缩影。有着“煤海、瓷都、水泥城”之称的峰峰曾是全国第二大主焦煤产地,有着百年的矿业开采历史,由于历史原因,环境破坏较严重。2018年9月,当杨元杰再次来到响堂山脚下时,被“惊呆了”。原来,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 “落日的余晖铺洒在郁郁葱葱的绿树林里,红黄交错的野花簇拥着错落有致的个个窑洞,当时的景色一下子吸引住了我。”杨元杰说。

邯郸市峰峰矿区响堂山下的集贤村。邯郸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变了模样的不仅是响堂山,而是整个峰峰矿区。据悉,该区持续推进“全域绿化”,已修复治理露天矿山102处,综合治理矸石山11座,植树造林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17%提升到近50%。

  邯郸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过去由于挖山开矿、毁林开荒等致使当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欠下了生态账。

  “要修复生态环境,必先恢复森林植被。”邯郸的决策者表示,对邯郸而言,就是要让需要绿化、能够绿化的荒山荒坡都能被森林覆盖。基于此,邯郸拉开了“绿美邯郸”攻坚行动,以村庄绿化、荒山绿化和经济林建设等为重点,集中打造紫山、城区“两高”(高速、高铁道路)之间、太行山绿化等重点工程,推进露天矿山环境治理,不断增加绿量和环境容量。

邯郸市磁县天保寨景区。邯郸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磁县,过去的申家庄煤矿关停并转后,由“黑”转“绿”,开辟出天保寨生态旅游、转型发展之路;在复兴区,之前作为煤炭产地,恶劣的生态环境一直遭受诟病的康庄乡,如今坐拥2万亩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在丛台区,昔日煤车灰尘呛得人睁不开眼的大磨山,现在整体绿化面积超过3200亩,渐成城市居民近郊休闲游的首选打卡地……

  从过去“最不堪入目的地方”看起,邯郸这个古老的资源型城市,处处皆新,已从脏头土脸的“灰头鸭”变成山绿水美的“俏天鹅”。

  做好“绿字”产业 山青民富尽享生态红利

邯郸市涉县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沿线树林。邯郸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邯郸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之间行走,你能真切地感受到“绿动力”。因为植绿,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让群众鼓起了腰包、挺起了腰板、舒展了眉头。这满目的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初秋的太行山,绿意盎然。在涉县西达镇西达村后的山坡上,千亩的核桃林、黑枣等硕果累累,一片丰收景象。令人想象不到的是,数年前这里还是西达石英砂岩矿的重点开采区。2014年底,西达岩矿采矿权到期,粗放的露天采矿难以为继,矿山被关闭。矿山转型,路在何方?

  对此,矿山负责人王慧林谋划起了绿色产业,成了太行深山的播绿人。第一批果树苗成活后,一些村民看到机会,纷纷找到王慧林要加入他的团队一起绿化矿山。“最快时一周栽树1万棵,村民们用不懈的毅力将废弃矿山改造成沃野良田。”王慧林说,在企业转型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致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企业定期收购农户自种的黑枣、核桃等果实。以往每斤黑枣只卖1.5元,去年公司收购黑枣200多吨,每斤收购价2.6元,价格提高了70%。

邯郸市邱县文冠果富了一方百姓。邯郸市委宣传部供图

  深处内陆的邱县以文冠果闻名。近年来,邱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动群众共发展文冠果种植2万亩,培育起文冠果研发、加工、销售企业,2017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文冠果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基地”。据邱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学兵介绍,该县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自2016年起连续六年举办文冠果花节,成功入选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同时,还建设了文冠小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发展动力增强、经济效益提升。

  同样因种植果树而富的还有魏县。该县鸭梨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量2亿公斤,是一个年产值30亿元的大产业。近年魏县大力发展密植梨园3万亩,除了引进新品种,还创建了“永不分梨”“人参果”特色梨文化品牌,并大力发展鸭梨采摘游以及与鸭梨相配套的制箱、装潢、包装等产业,有力带动了群众增收。

  另外,广平县东李白营村的赤松茸产业也做得风生水起。据广平县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长王金朝介绍,赤松茸1亩地能产3000斤,初期一共种植了100多亩,赤松茸年总产量可达到30万斤左右。等赤松茸产品上市后,还将对产品实施全产业链开发,按每亩纯收益0.9万元算,预计全年可产生经济效益上百万元。

邯郸市广平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帮助工人采摘赤松茸。邯郸市委宣传部供图

  因为绿,发展旅游还让钢铁之城武安焕发出新生机。著名的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七步沟、古武当山、太行山抗战大型实景演出等一批新业态,让游客流连忘返……旅游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正如该市活水乡楼上村村民王芹所说:“受益于旅游,自己开的‘楼上拽面’馆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能卖上几十碗,收入二三百元。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是我的心态就像19岁,越干越有劲儿。”

  全面推行“林长制” 强化守护生态环境力度

  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邯郸脚步不止。今年8月24日,邯郸市林业局举办新闻发布会,“林长制”第一次走进当地群众的视野。

  据介绍,林长制是指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由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其他负责同志担任副林长,构建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林长体系,实行分区(片)负责,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属地责任的制度。

涉县太行五指山。邯郸市委宣传部供图

  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邯郸从强化责任出发,积极在育林、护林中进行了探索。其中,涉县始终坚持造管并举、封育结合,把守绿护绿作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在河北省率先探索推行“山长制”,建立县、乡、村三级山长制组织体系,做到山山有人管,并出台《涉县绿化抚育管护实施方案》,对城区、荒山、道路、乡村等绿化分工明确,管护精准。另外,该县还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全域禁火,全民防火,确保全县森林资源安全。

  目前,邯郸的林长制工作已全面启动。在邯山区,已建立起区、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出台了5项林长制工作推进机制,全区5万多亩林地实现分级管理全覆盖;在临漳县,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并构建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覆盖全域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为加快推进国土增绿、森林提质、资源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邯郸市邯山区昔日废弃坑塘变身“郊野公园”(无人机照片)。李昊摄

  “推行林长制,要重点念好管、建、守、用‘四字经’。”邯郸市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李伟伟说。“管”,就是要管好青山绿水,保住绿色存量,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湿地、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就是要建好青山绿水,提升绿色总量,统筹实施太行山、村庄、城区周边绿化及滏阳河、邯西生态区、太行红河谷等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守”,就是要守好青山绿水,减少绿色减量,提高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加强林草有害生物灾害预测预警预防,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用”,就是要用好青山绿水,激活绿色能量,深化森林草原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生态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探索发展碳汇等新型产业。

武安市古武当山。邯郸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在邯郸1.2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全市规划保护林地面积472.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6.1%。

  “为了守护好邯郸的绿水青山,我们要求市、县两级在9月底前,乡、村两级在11月底前完成林长制建设,到2021年11月底前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各级林长制责任体系。”邯郸市林业局三级调研员张运军说,到2021年11月底前,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林长会议、信息公开、部门协作、工作督查、考核评价、林长+检察长等配套制度,保障未来的邯郸更绿、更美。 (杨文娟)

责任编辑: 崔利杰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365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