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滹沱河美景。河北日报通讯员张晓峰 摄
8月的白洋淀,荷花映日,碧波荡漾。河北省安新县大田庄村村民田晓青不禁感慨:“白洋淀的水多起来了、净起来了、活起来了,小时候的白洋淀又回来了!经济富足了,环境美丽了,这样的小康生活才更有质量!”
“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北视察时,多次对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美丽河北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河北实践熠熠生辉。河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依法铁腕治污,注重标本兼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生态质量和环境发生历史性新变化。河北2020年PM2.5平均浓度44.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8%,被生态环境部考核评价为优秀等次,全面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惠及百姓
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河北的期盼,治理大气污染是河北生态文明建设的硬骨头任务。
今年80岁的石家庄老人师彦文是一名漫画爱好者,从2009年起开始创作环保公益漫画。十多年来,师彦文创作了5000多幅作品,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着石家庄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
刚开始,他的漫画里的天空是灰蒙蒙的,白天汽车都得开着大灯。渐渐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漫画里的“主角”,画面变得清新明亮。“这几年,石家庄空气质量越变越好,感觉生活特别幸福。”师彦文说。
治理大气污染,让蓝天白云常驻,是群众所愿、民生所系。
PM2.5,这种还不到头发丝粗细二十分之一的细颗粒物,在2013年成为全中国最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那一年的新年刚过,局地空气质量数据纷纷爆表,粗放的发展方式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此时,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严重的大气污染给河北贴上了一张“黑色名片”。
“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2013年9月,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指出了河北的症结所在、出路所在。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河北要过结构调整的坎,爬转型升级的坡,必须痛下决心,铁腕治理大气污染和解决雾霾问题!
深入基层密集调研、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研究破解难题之策……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反复强调,要在过去工作基础上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加强扬尘治理,强化京津冀区域联动治理,深化联防联控联治,坚决超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也多次指出,要千方百计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力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施企业分类管控,把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将“污染防治”列为“打好六场硬仗”之一,扎实推动河北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为“双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省委书记、省长“双组长”制;制定和实施大气环境污染治理“1+18”系列政策和行动方案……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和政策体系,宣示了河北省奋力治本攻坚、不信蓝天唤不回的坚定决心。
目标定了、路径明了。河北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控车、增绿,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去产能倒逼企业转型。
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压减退出粗钢产能8200多万吨,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下,压减煤炭5500多万吨、水泥1100多万吨、焦炭3100多万吨、平板玻璃4900万重量箱、火电230万千瓦。同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00多家增加到去年底的9000多家,今年将突破1万家。三次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服务业真正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突出能源结构调整,坚决啃下“硬骨头”。
推进散煤治理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河北省坚持对全省农村1450万户冬季用烟煤取暖的农户分类施策,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完成了农村地区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取暖改造1125万户,有效减少了排放,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加快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在全国率先基本淘汰35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同时对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20年底,全省风电和光电并网装机4464万千瓦,居全国前列。
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
河北与北京、天津协同制定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推进公转铁和海铁联运,对重型柴油货车加装尾气排放净化装置,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港口的煤炭运输基本实现了铁路和水路集港。大力提升集疏港的铁路运输比重,推广新能源汽车。2019年以来,全省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主要是新能源汽车。
坚持依法铁腕治污,环保长出“钢牙利齿”。
严格落实月度空气质量排名通报,今年上半年,省大气办对空气质量反弹、问题突出的4个设区市和23个县(市、区)政府进行了公开约谈,以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激发内生动力,确保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用法治力量护卫蓝天。河北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量化考核问责工作体系,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预警提示、通报批评、公开约谈、经济奖罚、专项督察、区域限批、追责问责等多种方式,构建起明晰的责任追究体系,2018年以来,先后查处违法违规案件8.04万起,处分8472人。
坚持依法铁腕治污,更要突出科学精准。
严禁环保“一刀切”,科学精准施策。河北省按照“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的原则,对47个行业3.6万家绩效分级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将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民生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出口型企业、军民融合发展企业及与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和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4955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保障正常施工和生产,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天一天努力,一微克一微克治理。全省上下发扬钉钉子精神,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正在成为常态。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0%;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85,同比下降9.7%,为2013年以来历年同期最好水平。
截至目前,2013年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涉及河北的7个城市中,5个已经退出后十位,其中,廊坊2016年退出,衡水2018年退出,保定2019年退出,邢台、邯郸今年上半年退出;石家庄、唐山力争今年年底退出后十位。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让广大群众共享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
一泓泓碧水、一道道清流,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
今年8月18日,消息传来——
国务院关于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淀区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Ⅳ类,淀心区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今年1至6月,白洋淀8个国考点位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引河等4条主要入淀河流及上游流域50个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九河下梢,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涉及30多个县(市、区),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2019年1月16日,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谈到雄安新区下大气力处理城和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回想起选址的考虑:“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2019年10月,王东峰到位于白洋淀上游的蠡县蠡吾镇暗访检查时,徒步暗访督查追寻严重威胁白洋淀环境的沟渠污水来源和去向,当场要求对全流域排污沟渠、纳污坑塘和工业污水、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全面排查、治理和整改,列出清单、限期整改到位,并按县分段治理监测水质和考核问责。
省委、省政府坚持统筹白洋淀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一体推进补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涝,实施治理工程243个,累计补水15.8亿立方米;统筹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78个淀区村污水不再排入白洋淀,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治理,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
水清的白洋淀,是淀区百姓的福利,也见证着河北省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不懈努力。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省委书记、省长任双总河湖长,全省共设立河长、湖长5万余名。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进一步严格排放标准。河北省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大清河、子牙河、黑龙港及运东等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清河流域核心控制区实行与北京一致的最严污水处理标准,推动了相关流域水污染治理提速。
机制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从2019年4月开始,河北省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由之前的年度通报改为每月通报,“按月排名+奖惩问责”的组合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和动力;在全国率先建立全省主要河流跨界断面水质扣缴生态补偿金机制,厘清河流断面上下游地方责任;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跨界断面水质监测体系。今年1至6月,河北省25个国控省界入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优良)的断面有13个,占总数的52.0%;32个国控省界出境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优良)的断面有17个,占总数的53.1%。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全省水环境已然变了模样。
这变化,是京津水源地水质越来越好——
呵护一库清水送京津。作为滦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地,潘大水库肩负着为天津、唐山供水的重任。为改善滦河流域水质,保障天津和唐山用水安全,河北省清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网箱近8万个、库鱼1.73亿斤。2017年网箱养鱼清理完成后,潘大水库水质由地表Ⅴ类或劣Ⅴ类开始逐年向好,近期水库多个主要水质监测断面水体达到Ⅲ类或优于Ⅲ类水标准。
大运河河北段河道总长530余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地的21个县(市、区)。河北省加大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推进大运河沿线综合治理,卫运河油坊桥、北运河土门楼等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卫运河秤钩湾断面水质达到Ⅲ类。
河北省以京津水源地上游流域滦河、潮白河、永定河为重点,持续深化水污染防治。截至2020年底,滦河、潮河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年均值全部达到优良标准。2017年至2020年,永定河流域河北省出境水量增长10.4%,2020年达到1.8亿立方米。
这变化,是华北地下水大漏斗水位止降回升——
漫步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区,水天相映,举目皆景。
6月7日,水利部和我省联合启动2021年夏季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进一步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推进华北河湖生态系统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其中,滹沱河补水线路自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滹沱河退水闸开始,经滹沱河、子牙新河至南运河周官屯闸,全长251公里。6月17日,滹沱河补水水头抵达南运河周官屯闸,实现全线贯通。
自2018年以来,滹沱河生态补水已进行了四个年头,到今年6月30日,累计生态补水15.24亿立方米。与补水前相比,滹沱河沿线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回升0.54米,生态回补效果非常明显。
在实施滹沱河生态补水之前,我省就加大了河道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水生态环境,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投资近200亿元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分三期建设。今年6月25日,滹沱河生态修复第三期工程正式通水。衔接一期、二期工程,全长109公里的滹沱河生态修复主体工程全线完工,实现西起黄壁庄水库坝下,东至深泽东界的大贯通。经过修复的滹沱河,在石家庄市形成了2680.54公顷水面、10398.82公顷绿地。如今的滹沱河生态区,水光接天、鸟语花香,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乐园。
千里“南水”润燕赵,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3000多万群众受益。打好“节引调补蓄管”组合拳,全省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43.5亿立方米,地下深层和浅层水位分别回升1.19米和0.24米,超过三分之二的超采县实现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明年河北省将提前13年超额完成中央有关部委下达的采补平衡任务。
这变化,是河北近岸海域水质更好——
沙软潮平,海天一色。秦皇岛金屋浴场,碧水金沙,孩子们尽情追逐嬉戏。
渤海综合治理是“十三五”期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2020年,河北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圆满收官,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河北成为全国唯一海域消除劣四类水质的省份,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9%;旅游旺季北戴河主要海水浴场水质全部达到一类,秦皇岛市主要入海河流水质全部达标。
这变化,是人居环境越来越美——
“华北最大的城中湖”衡水湖,水质总体常年稳定在Ⅲ类水平,万亩生态林海犹如绿带缠绕,荷花园、园博园、植物园遍布湖畔。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它成了“鸟类天堂”。保护区鸟类由2000年的286种增加到现在的327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60种。
清水润民心,群众长受益。
前不久,邢台市任泽区西固城乡赵村村民李品品家完成改厕,冲水便池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与此同时,区里在已建10个厕污处理中心基础上,今年又计划新建4座,实现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置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累计改造农村卫生厕所905.74万座,在全面消除“连茅圈”基础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17年的35.3%提高到2020年的72.2%,三年翻了一番,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用上了卫生厕所,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河北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连续4年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着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今年截至7月底,全省改造农村户厕80.76万座,完成年度任务的80.76%。截至8月中旬,全省今年新增完成覆盖9229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自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建设覆盖37716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77.1%。
瞄准民生关切,补齐治水短板。河北省扎实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雨污分流改造和农村垃圾处理……截至2020年底,全省地表水74个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66.2%,全部消除劣Ⅴ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一山一水,都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一草一木,都是美丽河北的题中之义。
坚持政治站位,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河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成果,拱卫京津生态安全。
蓝天白云下,白桦林蓊郁,樟子松苍翠,一阵风来,是沁人心脾的清爽。8月11日,正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附近浇树的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村村民张月明,趁着歇息的工夫,眺望四周风景,猛吸几口清新的空气,满是感触:“以前,村附近山上光秃秃的,一刮风沙尘就会眯眼睛。现在,油松、云杉一排排的,树多了,不光景色好看,风也是甜丝丝的。”
张家口首都“两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带动张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张家口市紧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大力实施冬奥绿化、坝上地区退化林分改造试点、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市林木绿化面积已达276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0%,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68%,奥运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张家口坝上地区2017年以来累计完成休耕种草181.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75平方公里,加快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张家口市农宅空置率50%以上的924个“空心村”已全部完成治理任务,空置率30%至50%的169个“空心村”治理已完成96%,空置率30%以下村庄的整治提升正扎实有序推进。
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张家口培育壮大体育文化旅游、冰雪、大数据、可再生能源、现代制造、绿色农牧六大产业,在保护绿水青山中赢得金山银山,在服务首都中加快发展壮大自己。今年上半年,张家口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53.7亿元,同比增长10.5%,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河北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郁郁葱葱的林地,染绿燕赵大地。
“园子太大了,一个多小时还没逛完四分之一。”7月18日上午,在雄安郊野公园,来自保定徐水的齐先生在电话里向朋友炫耀自己的旅行。当天,雄安郊野公园试运营开园迎客。作为千年秀林的一部分,雄安郊野公园优选了280多种树木和200多种草花地被,栽植了14片景色各异的城市森林,每片规模600亩至1500亩不等,营造与城市共生的风景园林。
千年大计,生态优先。雄安新区造林面积已扩展至42.8万亩,基本形成“三带、九片、多廊”的绿色空间骨架。
葱茏的绿色,正在厚植美丽河北。河北省聚焦“两山、两翼、三环、四沿(太行山、燕山,雄安新区、冬奥赛区及张北地区,环首都、环城市、环村镇,沿坝、沿海、沿路、沿河),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等国土绿化重点工程。“十三五”期间,完成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72万亩。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营造林395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十三五”初期的31%提高到35%以上。
让森林进城,森林环城。张家口、石家庄、秦皇岛、承德、保定、廊坊、唐山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和125个县(市、区)正在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
——昔日满身“疮疤”的矿山,重披绿装、种下希望。
走进廊坊三河市东部矿山治理工程现场,昔日巨大的白茬山已经栽树复绿,山脚下油菜花长势喜人。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常年无序开采,这里的山体遭到破坏,岩土常年裸露在外,大风吹过扬尘漫天,成为燕山山脉一处刺眼的“伤疤”。2016年,三河市启动实施东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增绿于山,还绿于民。待全部治理任务完成后,三河东部矿山将形成千亩林地、万亩花海的壮丽景观。
近年来,河北省深入开展矿山综合治理,开展露天矿山污染持续整治三年作战等专项行动。截至去年年底,全省修复绿化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迹地3705处、24.89万亩。
——打好净土保卫战,千里沃野织锦绣。
在卢龙县下寨乡,康美农业有限公司的黄桃种植基地迎来丰收。该公司总经理蔡卫国说,自从他们改用有机肥作底肥,原来板结的土壤变疏松了,种出的水果品相、甜度明显优于以前,每公斤水果售价高出市场价30%至50%。
土壤,是万物之本。河北省各地大力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分区域、分作物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引导农民施用配方肥,保持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同时,积极推广绿色防控、高效施药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保持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变得越来越干净、健康。近年来,河北省坚持摸清底数、分类管控,有序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重点区域土壤污染得到控制,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北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幅尽显产业兴旺之美、文明淳朴之美、自然生态之美的画卷,正在燕赵大地徐徐展开。
自觉践行“两山”理念,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驱车行驶在丰宁千松坝林场大滩分场营林区的林间道路上,目之所及都是郁郁葱葱的落叶松,令人心旷神怡。
这片林子,靠着“呼吸”就能挣钱。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千松坝林场累计营造林120余万亩,并探索开展碳汇林建设,已完成碳汇交易360多万元。林场辖区40个贫困村已发展旅游专业村10个、农家院100余家,1.5万多名贫困人口通过务工、发展旅游项目实现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觉践行“两山”理念,河北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加速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成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衬托出高质量发展成色。
转变发展方式,企业纷纷拿出实招硬招——
去年9月,河钢唐钢从内陆搬迁到沿海,落户乐亭经济开发区。河钢唐钢新区运用130多项国内外先进环保生产技术、工艺装置,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得益于新设备、新工艺的投用,今年上半年,钢厂成功开发耐候耐酸钢、核电用钢等新产品系列43个。
去年10月,河钢石钢从主城区搬迁至井陉矿区工业园区,由过去使用焦炭、矿石的长流程工艺,改为用废钢和电力能源直接炼钢的短流程,每年节能30万吨燃煤、减排200万吨二氧化碳。同时,推动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与钢铁深度融合,从原料组织到产品交付,实现了“一站式”处理。
环京的廊坊、保定钢铁产能全部退出,成为“无钢市”,“煤电围城”“钢铁围城”等历史难题得以破解。近两年,河北共58家企业完成搬迁、关停,优化了城市工业布局,显著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各级党委政府算起长远账、综合账——
沧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大运河流经市区两岸的2.8万亩土地都不搞商业开发,把运河还给市民,一条条城市绿脉在狮城延展开来;唐山市迁西县摒弃过去“开山开田、垦山种粮”的山区生产模式,在全国首创“围山转”治山植果模式,形成了“春看绿树夏赏花,秋收冬藏鲜果香”的四季收益格局……全省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亮点不断涌现。
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
为绿色低碳作贡献,新能源车正在成为更多人的选择。2016至2020年,河北省推广新能源汽车13.8万辆。
光盘行动、骑车出行、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行路青山外,游走碧水间,越来越多人将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作为生态文明新时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放眼燕赵大地,崇尚绿色,正成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良好生态,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好生态换来了“金饭碗”。
在张承坝上地区,全长512公里的草原天路与生态、旅游、景区等资源深度融合,带动沿线约25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在保定,加快打造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建设旅游名镇、名村和集山水生态等于一体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3.9万户贫困群众依靠旅游实现增收。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到2020年底,全省共有1650个村、5400余家企业开展乡村旅游,新建或改造美丽乡村近千个,793个贫困村、近30万贫困群众因发展旅游而脱贫致富。
好生态带来了新生活。
在鸡泽县徐庄村村头,千余亩示范林里,树木粗壮结实。“自从种了树,环境变好了,工作也有了,一年工资上万元!”负责管护的徐庄村村民胡金梅激动地说。
今年60岁的胡金梅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两年,村干部找上门来,给她介绍了生态护林员的工作,负责种树、浇水、管理。有了这份工作,胡金梅生活有了奔头儿,越活越精神。
近年来,河北省稳步扩大生态护林员选聘规模。2016至202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河北省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10.9421亿元。河北省在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由2016年的2.3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5.1万人。
好生态点燃了新希望。
怀来县气候冷凉,空气清新,引来秦淮新媒体大数据产业基地落户这里。扎根河北以来,秦淮数据集团累计投资超百亿元,环首都·新一代超大规模算力集群初具规模。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金字招牌”,吸引各种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形成发展新动能。“十三五”时期,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30%。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努力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前列,美丽河北迈出新步伐——
今年3月,河钢集团发布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4月,第三方——深圳华测国际认证公司对承德元宝山假日酒店出具了碳中和证书,这是我国确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全国第一家获得碳中和认证的酒店;8月,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河北省碳金融碳服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标志着河北碳金融拉开帷幕、碳服务进入快车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河北省正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努力开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河北贡献。(记者 贾楠 宋平 李巍 米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