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安官网7月17日电 近日,“七月我来到白洋淀”诗歌采风团走进雄安。平地拔起的雄安站、郁郁葱葱的千年秀林、塔吊林立的容东容西建设工地、历史悠远的宋辽边关地道、红色印记深厚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给诗歌采风团留下深刻印象。
传承雄安红色基因,体味荷花淀淀泊风光。采风队员还探访了徐光耀文学馆、孙犁纪念馆等。
采风团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活动现场。中国雄安官网发
“一九四三年哪,环境大改变……”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安新县文化学者王迦梁慷慨激昂地唱起这首广为传唱的河北小调《雁翎队之歌》。同行的诗友们情不自禁哼唱起来。纪念馆内,大家详细品读了孙犁、穆青、徐光耀等白洋淀革命文学作品。
采风团活动现场。中国雄安官网发
在嘎子村,徐光耀先生笔下那个“在房顶堵烟囱,用木头枪抓汉奸”的小兵张嘎似乎依旧随处可见。当地诗友们说,张嘎子没有原型,因为那会儿人人都可以是对敌斗争的勇敢嘎子。
从感性悲壮的《平原烈火》,到理性深沉的《昨夜西风凋碧树》,诗歌采风团在徐光耀文学馆追寻先生的足迹,感悟其身经百战、碧树根深而为苍生铸魂的毕生追求。北京诗评家、诗人宗德宏就此感慨:真正好的作品从来发自肺腑,无需言语夸赞,字里行间尽显深意。
荷花大观园里,曲径通幽,芰荷映蔚。诗人们感怀孙犁“荷花淀派”的影响深远。雄安《容和文学》主编默犁当即赋诗一首《找到孙犁》,“从月亮升起来的那一晚,他凝成了荷花淀的一尊雕像……”
在随后举办的诗歌采风座谈会上,诗人们畅谈起诗歌革命传统,以及诗歌与时代的紧密联系,认为真正反映时代生活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前辈诗人作家已经为我们做出榜样,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反映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座谈会上,诗人们认为,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是文学的土壤,火热的建设生活一定会催生出无愧于时代的大作品。雄安诗歌朗诵爱好者张妍等人先后诵读了一组反映雄安新区建设风貌和风土民情的诗作,如“雄安诗人”林双川的《对岸》《考场外的母亲》等。雄安快板艺术家声情并茂地演绎各派快板文化歌唱雄安。
宗德宏就此次重回故土,感叹雄安变化巨大。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清印亦赞雄安之美,叹自己“误却群英荷淀约,廿年遗悔到今朝”“两鬓飞霜心未老,荷花淀里看多娇”,并称应加强北京、雄安两地文化交流,共谱新时代华彩篇章。
采风团成员纷纷表示,今后应当多关注雄安,与雄安共生长,以诗歌记录时代、记录雄安。林双川即兴创作的《七月,我为你而来》——“我们用一颗诗心,感受水乡的蓝绿交织;用一篇诗行,记录这七月的雄安热火朝天、塔吊林立……我们的诗,将随风飘逸;我们的心,已经留在这里……”表达了采风诗人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