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助手、会飞的房子……走进位于雄安新区雄县的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一面面多彩的“梦墙”映入眼帘,墙面上画满了小朋友关于这座“未来之城”的梦想。
图为3月18日,北京援教老师李宏东(中)正在上课。中新社记者韩冰 摄
看着小朋友们的画,北京援教老师李宏东觉得孩子们越来越像雄安的“小主人”,他们对新区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想象力和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广。“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够跟孩子生活相贴近。”李宏东说,三年来,她和同事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千年大计,教育先行。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为改变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基础教育短板,一次基础教育的协同探索就此展开,来自京津冀的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京籍”学校、教师在这里扎根,推动雄安新区基础教育加速蜕变。
2018年3月,北京市援助雄安新区办学项目正式启动,原雄县幼儿园作为首批援助单位之一,正式揭牌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那一年,李宏东等3位北京教师来到这里。
抱着“培养未来雄安建设者”初心而来的李宏东,第一感觉是“这里老师不容易”。她说,北京普遍是小班制,各班一般25个孩子,但是这边因为需求量大,每个班有50个孩子。班额大,但师资力量很薄弱。彼时,雄安院区教师只有30%是幼师专业,而北京几乎全是学前教育专业大专乃至本科以上学历。
图为3月18日,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学生们正在进行课间活动。中新社记者韩冰 摄
北京的援助为学校带来了改变:完善办园硬件设施,建立了科学、美术、国学、绘本四大功能教室。通过分小组、分区域活动的方式,减小大班额的影响,提高教育质量。针对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北京市六一幼儿院从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入手,提高雄安院区教师的专业水平,雄安院区教师还分批次到北京跟岗学习。
“要把北京先进教育理念扎根到雄安。”软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的同时,李宏东和同事立足雄安寻找教育“支点”,引导孩子关注雄安的一草一木、日新月异,点燃孩子们的“雄安梦”。“去年雄安站建成,我们就组织孩子们关注雄安站,孩子们热情特别高,还制作了一些沙盘模型等作品”。
同为北京援助雄安首批办学项目的学校,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也进行着同样的努力。“我们一直在探讨,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还能做些什么?”北京援教老师刘霞说,三年来,两地教师一起合作,跨学科形成了一些特色课程,如音乐与体育融合,书法与中国古典诗词融合,由两名以上教师共同授课,课堂不再拘泥于教室,提升了教师对跨学科概念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活力。
“学校有农场,我们就根据农场开展农场课程,根据果园开展果园课程,这种特色课程不但帮助孩子们开拓了视野,也让当地老师意识到,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刘霞说。
据刘霞介绍,学校还开发了3D打印、编程、航模等近30门社团课程,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利用社会资源为孩子开发更多课程,挖掘孩子潜能,受到欢迎。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等特殊节点,学校还会邀请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场馆的工作人员携展品来到雄安,通过展示活动等形式开阔学生视野。
图为3月18日,雄安新区雄县教育局机关党委委员陈文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韩冰 摄
“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对接援助以来,教育生态一直在变好。”雄安新区雄县教育局机关党委委员陈文华说,该县已经有18所各级各类学校与京津冀优质学校实现对接,带动县域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很大提高。
据悉,自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京津冀56所优质学校已与新区59所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帮扶合作,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助力培养“未来雄安人”。(李晓伟、崔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