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鞭炮体现着一种年味,它是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也存在着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弊端。禁放令发布后,孩子们接触鞭炮的机会越来越少,那曾经闻名一时的皮家营鞭炮,会不会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
2020年12月份,全县人居环境整治时,皮家营村街道上绘制的文化墙。
相传距今200多年前,李长荣和父亲从河间来到皮家营村,投靠连襟。由于乡亲们对他们父子照顾的很周到,于是父子俩便把幹鞭炮、打碡坯的手艺,传授给了乡亲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皮家营村几乎家家生产鞭炮,大人小孩齐上阵,普及了这项七十二道工序的生产项目。由于使用的是麻杆碳和硝加工而成的黑药,保证了鞭炮生产过程、运输、储藏的安全,加之工序操作严谨,严把质量关,近二百年来没有出现安全事故。皮家营村的鞭炮素有声音清脆、节奏均匀、不打空筒、炸纸细碎等显著特点。过年时,附近方圆百里的村庄,人们买不到皮家营的鞭炮就很失落,好像过年差了点什么重要的东西,因而皮家营的鞭炮是人们过年必备物品,抢手品牌,占有很大市场,享有很高声誉。
裁纸的裁刀、尺板、木墩、木槌。
皮家营村制作鞭炮的工艺比较复杂,从刷纸到成鞭有七十二道工序。首先是炮筒的制作,选纸刷纸——叠纸裁纸——卷筒搓筒等。“刷纸”是制作鞭炮的第一道工序,要用高粱面熬一大锅浆糊,往往是冬天太阳刚一升起就开始刷纸,那时的小学生放寒假,帮助大人在家里干活,大人们在屋里刷,小孩们提着去外面晒,一趟一趟的往外跑,小手冻的通红,但乐此不疲。院内院外,大街小巷晒得到处都是纸。把晒好的纸叠好压平,再用裁刀裁成4厘米左右宽,15厘米左右长的纸条。“搓炮筒”要用“千斤”把纸条搓成炮筒。“千斤”的一头固定在房梁上,一头固定在顺着炕的板凳上。炕上放吃饭桌,桌上放小盘,盘中倒上水,家庭妇女或孩子,坐在饭桌两侧用细秫秸秆或筷子卷炮筒,并在炮筒剩余的纸边上蘸点水,然后递给站在“千斤”一侧的壮劳力,壮劳力把铁轴子插入炮筒,利用“千斤”把炮筒搓紧。
搓炮筒的千斤和轴子。
其次炮药的制作:选择麻杆——挖坑烧炭——配制炮药(炭、硝、雄黄)。“麻杆”是制作鞭炮用炭的最好原料,后来也有用棉花柴做原料的。早些时候制作鞭炮是十分安全的,从来没有出现过人身伤亡安全事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药的成分由炭和硝组成。那时候的硝都是小作坊用硝土熬制出来的,当时周边大营、傅家营等村就有许多熬硝的,配好的炮药不着明火是不会爆炸的。做药信儿的药还要在铸铁的锅里炒一下,一般是生铸铁锅,受热均匀,容易操作。炒药也不是谁都能炒的,生铸铁锅也不好找,经常是炒药的师傅背着锅去到做炮的家里去炒,边炒边试验,直到炒出燃烧稳定的信子药。
制作药芯儿的芯子纸、探子、刮板。
再次是装药:铡头——上线盘盘——糊纸捅漏——插麦芯儿——摔盘装药——拔麦芯儿——拧泥胎。“扎头”是用“小铡刀”将炮筒的一头铡紧后再用棉线勒实,“小铡刀”有上下两个刀片,还要在两个铡刀片上,根据炮的大小,正对着开出不同的半圆形的凹槽。铡炮筒用力要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用力大了就把头铡掉了,用力小了铡不紧跑风漏气,放炮的时候就容易呲花打筒。刚学铡的时候,拿不准,总是用嘴吹一吹,看是不是通气,通气就是没铡好,不通气就是铡好了。糊纸捅漏是为了在装药时不装在炮的外边,插麦芯儿是为了在摔盘装药时排出里面的空气,把药装多装实。麦芯儿,要在麦收时挑选、收集好备用。“拧泥胎”就是用胶泥糁喷潮后在炮的后面用“拧子”把泥拧实,一般要拧三遍。胶泥土,当时要背着筐头或推着小推车、拿铁锨到村边大坑里寻找。
铡炮筒的小铡刀一。
铡炮筒的小铡刀二。
拧泥胎的三种大小不同的拧子,最细的拧子拧头一遍,以此类推。
最后是制成鞭炮:制作药信儿——割炮栽药信儿——编制成鞭——包鞭装箱。制作药信儿技术含量比较高,药信儿粗细大约2毫米左右,长度大约30至40公分,质量差的药信儿又松又散,剪断后漏药没法栽炮。质量好的标准药信儿又紧又挺,长长的一根药信儿能够竖起来坚持十几分钟,这样的药信儿剪断后栽炮就容易插进去,干起活来顺手省力。编炮就是把成品单个炮用线编成挂,根据需要编的炮的数量不同。然后,用报纸将成挂的鞭炮包成包儿。待赶年集前,由工商人员在每包鞭炮上盖上蓝戳,就可以装箱了。那时候做鞭炮都是在家里的炕上,大人小孩齐忙动手,最忙的时候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有时困了大人们就讲一讲逗乐的故事。或是跑到被摞上休息一会儿。
锤顶的钉子和呱哒板、捅漏的轴和锥子。
鞭炮做好后,要等到腊月二十以后才赶集去卖。卖炮也是十分讲究的,卖炮最佳的位置是出入口上风头,为了占到一个好的位置,有的起很大的早,甚至头一天就去,一宿不睡觉。那时卖炮不是摆摊就能卖,要一边放,一边吆喝。赶集买炮的乡亲们最大的乐趣是看哪个摊的炮好,你刚唱罢他登场,也正是这样的叫卖方式,检验了各家鞭炮质量的优劣。炮市一开,人头攒动。有的熙熙攘攘,评头论足;有的翘首观望,持币待购;有的抢先下手,早买早走。炮主站在高处甚至站在并排的大水管自行车上,连说带唱,而后用长枪挑开鞭炮的纸包装挂在枪头点燃,实打实的货,鞭炮一响就知好坏。没事儿的乡亲,看够了,听够了,货比多家,最后才买。乡亲们最怕的是鞭炮有顶杆儿,买回家大年初一起五更,点炮后打筒呲花甚至不响,会给新年添堵不吉利。但皮家营的鞭炮货真价实,没有顶杆儿。有时,炮主挑开鞭炮包装后,挑剔的买主要从装炮的箱子里随便拿出一包,让你当场点燃听炮的响声、看质量的好坏。卖鞭炮的吆喝声,过去这么多年了,有一些还记忆犹新:“从南京到北京,买炮听响声,如果你卖的炮不响,不如买张画贴在墙上”;“牛皮不是吹的,罗锅不是揻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疤瘌眼不是尅的,是骡子是马,今天咱们拉出来溜溜”……有时也偶尔碰上炮市爆炸起火,俗称“着炮市”,但皮家营的鞭炮从没有着过,也没有人在炮市上受过伤。这就是占好天时地利的缘故吧。
摔盘装炮药的石头。
另外,打碡坯也是李长荣父子传授给父老乡亲的一项生活实用技能。用四块木板圈成模子,填满土再用石头工具墩。碡坯在缺少砖的年代,是盖房、建围墙的最好材料,使皮家营村及周围村庄的村民受益匪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般新建或翻建的房屋,都是里生外熟的,也就是砌墙时里面用碡坯外面用砖。图为与碡坯有同样功能小坯子的脱坯模子。
在上世纪80、90年代,皮家营的鞭炮让每家每户的生活水平都普遍提高了,走街串巷的商贩也多了起来。1993年,有50%的村民从事鞭炮加工业,从业人员500多人,实现了产值380万元,利润57万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行业逐步消失,皮家营的鞭炮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给我们带来的祥和欢乐、热闹喜庆的氛围永远都不会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