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雄州之声

大营挂钱丨来领取这份独特的乡忆

2021-03-05 09:59:57 来源: 雄州之声

  挂钱又名吊钱,俗称花花钱,是一种象征祥和喜庆的年俗手工艺品,自古以来就伴随着新年的爆竹声,与春联儿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门楣上,其大红的颜色和精心镌刻在上面的吉祥文字与图案,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给人们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东王村手工制作的挂钱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雄县大营镇东王村的李培增看到了商机,于是找到了会木匠的李中学,两个人一番合计后就开始了行动。李培增负责找样品,李中学开动脑筋制作工具。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秋后生产队种完了小麦两个人就动手干了起来。

  制作挂钱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染纸。李中学按着元书纸的宽度钉好了木槽,把大红颜料按比例调好,倒在铺上油布的木槽内,将两张纸靠一头用大头针别在一起,当中穿上一根挺杆儿,在木槽中拉过晾在搭好的架子上,待纸晾到多半干时沓好压实。为了看上去红色鲜艳,还要在上面铺一张绿色的纸,再裁成所需要的尺寸,用纸捻儿把四角穿钉好,就能进入到下一个工序——镌刻。

东王村手工制作的挂钱二

  镌刻挂钱还需要做垫板。制作垫板要把枣树皮焙干碎过筛,将适量羊油加热化开,放入树皮搅拌匀,倒在钉好的木板上刮平,待凝固后就可以用了。

  刻刀也是必须精心制作的工具。根据挂钱的图案要求设计大小不等的刻刀,一般用钢锯条磨制。小的两毫米宽,最宽的有两厘米,从小到大至少需十来把,全磨的薄如纸、亮似镜插入厚厚的挂钱里听不到一点声音,刻出的图案齐整如一。

制作挂钱的垫板、刻刀等工具

  李中学把找来的样子用油灯蓄烤在旧报纸上,作为替样。后来全都刻成木版印刷,并根据当时的形势绘出了许多新的图案。比如“农业学大寨”“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两个人终于镌刻完成,到了腊月初十就开始赶集,两三个集就全卖完了,并且收入颇丰。从此带动了全村参与,小小的东王村就变成了挂钱专业村,还出现了一些后起之秀。

东王村手工制作的挂钱三

  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到了八九十年代,村里的小青年们也加入到镌刻挂钱的队伍里来,给这一传统的手工业增加了活力,带来了新的生机。当时十几岁的李吉年、张虎生就是行业里的领头人。为了精益求精进一步发展,他俩去天津采样学习,通过多方交流,与古文化街的商户签订了常年的加工合同,给村里带来了财富,也把普通的挂钱,从小到五乘十厘米的,一直到整张纸的室内装饰,共十几个规格做成了系列。把原来以字体为主的图案改变成了人物、双鱼等多种样式,并添加了金铂装饰,使之提高了观赏性,更彰显了其艺术魅力,引得十里八村的人们前来购买,还有许多的商贩来村里趸购。一时间,东王村的挂钱红极保北、京南及天津。

  挂钱做多了,用纸也增加了。张清口卖纸的就抓住了商机,年年把染好的毛边纸送到东王村家家户户。他们看到了手工制作的繁琐、成活时间长、成品供不应求等情况,于是有心人在与大家接触中,收集保存了很多样品,回家后开始琢磨机器制作挂钱,进行批量生产。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自此东王村的手工挂钱开始走下坡路,纷纷趸卖张青口的挂钱机制品。只有李吉年、张虎生做室内装饰用的大挂钱,一直坚持到2015年。

  红及一时的东王村挂钱,轰轰烈烈的五十多年。一些当初离不了的工具现已很少见,当年家家灯火通明、人人精心镌刻的景象已成历史。不过,人们聚到一起还是会回忆起当时的辉煌,津津乐道自己的得意作品和特色制作方式。

责任编辑: 王晓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05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