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北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13.6万搬迁贫困人口迁新居立新业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经过5年不懈努力、攻坚奋战,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如期顺利完成。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河北2019年提前完成全省“十三五”30.2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2020年配套新建成632个产业园区(项目)、1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产业帮扶举措。
在邯郸魏县,易地扶贫搬迁后,搬迁群众段法合的妻子和儿子找到了工作,一家人当年就摘掉了“穷帽子”。今年,段法合又有了一个“小梦想”——养殖蛋鸡致富。在张家口蔚县,易地扶贫搬迁后,搬迁群众耿考英担任了田园劳务队队长,组织社区劳动力给种植大户打工挣钱。耿考英又有了一个“小目标”——把劳务队发展到100人,带领更多人一起致富奔小康。
段法合的“小梦想”、耿考英的“小目标”,不仅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群众生活的缩影,也折射了河北搬迁群众对过上小康生活的信心与努力。国家发改委日前全面评估核查给予我省高度评价:河北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守搬迁初衷,严守政策底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取样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已搬迁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满意度为99.3%,2019年为99.7%。
搬迁人口全部安置。聚焦“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搬迁区域,持续加强调度协调,分类施策强力推进。经全省上下共同努力,2018年超额完成年度搬迁安置任务,2019年提前完成全省“十三五”搬迁安置任务。按人口性质分,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万人,同步搬迁人口16.6万人。
建设项目全部交付。按照推进计划,逐县逐项目完善施工方案,调配施工力量,强化实地督导,加快项目建设。2019年10月,全省规划建设的406个集中安置项目全部交付使用(整合为330个集中安置区),建成住房8.06万套。全省有69个项目安置人口规模超过800人,32个项目独立或配建养老住房,110个项目配建扶贫光伏。
后续帮扶全部落实。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按照“两区同建”的原则,充分依托原有75个、配套新建成632个产业园区(项目),1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产业帮扶举措。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通过“两区同建”项目、安置区周边企业、扶贫微工厂、外出打工务工等多渠道就业帮扶,全省有劳动能力的2.98万搬迁贫困户全部实现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贫困群众全部达到稳定脱贫条件。对标对表“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群众享有便利可及的公共服务。取消落户条件限制,积极推进群众在安置地落户,有序衔接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截至今年6月底,13.6万搬迁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达到稳定脱贫条件。
搬迁资金有效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支持安置住房、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省县两级投融资主体作用,其中省级累计筹措资金160.8亿元,有效保障安置住房建设需求。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9669万元,支持5个县6个大型安置区11个教育医疗项目建设。争取脱贫攻坚补短板综合财力补助资金1.5亿元,支持安置区配套产业建设。
拆旧复垦同步推进。贯彻落实“一户一宅、占新腾旧”要求,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稳妥推进旧房拆除,避免“人走屋留、两头占”情况发生。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因地制宜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实施宅基地复垦。全省累计拆除旧房9.3万套,复垦复绿土地5.3万亩,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复绿指标交易收益38.6亿元。
社区管理效果明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合理设置基本管理单元,累计成立基层党组织62个、村民自治组织43个,全省330个集中安置区实现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全覆盖。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增强公共意识,规范群众日常行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构建友好和谐邻里关系,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社会融入感不断提升。
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平泉市“三零”食用菌配套产业扶贫模式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两区同建”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推广宣传。阜平、丰宁、康保、内丘、大名等县经验做法,获得国家有关部委印发简报、通报向全国推广。3个县、6个部门、6个安置区、21名个人入选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获得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记者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