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壮
他痴迷雕刻、木工,制作出来的木质家具远近闻名;他勤勤恳恳,富有工匠精神,被评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乐善好施,长期全身心帮扶残疾人,筹办了残疾人服务中心,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残疾的乡亲。他就是雄县阳光残疾人服务中心负责人孙福壮。
记者:请谈谈你的人生经历。
孙福壮:我是雄县米家务镇米北庄村人。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尤其痴迷雕刻、木工、彩绘这种传统技艺。从小到大,我一共得到过3位师傅的教导。他们不光传给我手艺,还教我怎么做人。2003年,我从保定美术中专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始创业。起初经营殡葬用品,这也是我们镇的特色产业。后来,我尝试创办了一个家具厂,但由于经验不足、钱都打了水漂。经过4年的摸爬滚打,我终于把家具厂办了起来。这2年,我又陆续开办了寿盒厂、红木家具雕刻艺术馆,目前经营情况良好,我也被省文联评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木雕类)”。在事业不断向好的同时,我开始帮扶当地身患残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教给他们一些木工技艺,并提供工作岗位,发放工资。2018年起,我开始筹办阳光残疾人服务中心,接纳远近的残疾人,让他们能够享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心灵的慰藉。
记者:你的3位师傅分别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孙福壮:我的第一位师傅叫刘金树,从事家电维修。他不但手艺精湛,品行也非常好。由于他腿有残疾,所以对村里其他的残疾人总是格外关照,甚至都不要维修费。刘师傅经常教育我,做人要讲诚信、心地善良,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一直影响着我。
我的第二位师傅叫韩季林,他教我画画。在韩师傅的教导下,我的美术功底越来越扎实,后来顺利考取了保定美术中专。
我的第三位师傅叫于宝进,是一位木工。他把自己的雕刻技艺全都教给了我。在于师傅的教导下,我不断进步,也正是靠着这些技艺,家具厂才能重新开办并坚持下去。
记者:除了开办家具厂,你还创立了艺术馆。请介绍一下艺术馆的情况。
孙福壮:我是在2018年创办的明清红木家具雕刻艺术馆。目前,艺术馆有1600多平方米的展厅,2个传习基地,集展览、收藏、修复、雕刻为一体。这里不仅制作和展示家具成品,还挖掘培养雕刻艺术人才,现在已经培养了数十位家具制作、彩绘等方面的青年木工。在开展培训的同时,我还无偿教残疾人家具打磨、抛光、制作等技艺,并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通过学习来获得一定的收入。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到要大力帮助残疾人、贫困户的?你都通过哪些形式来助残?
孙福壮:受刘金树师傅影响,我一直对残疾人报以极大的同情心。在开办明清红木家具厂之后,我也有了能力去帮助他们。家具厂招收员工和学员都以残疾人优先,现有员工里面有近一半都是残疾人。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更多的技能来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除了家具厂,我筹办阳光残疾人服务中心,起初是在雄县昝岗镇段岗小学东侧租的场地,购置了残疾人专用的康复器械、无障碍设施、书籍等。今年5月,我又把服务中心迁到了米家务镇米南庄村。服务中心开办之初,我先在网上发布了信息,几年之内就有几十位残疾人的家人前来咨询。最后我收了16人,有智障的,有脑瘫的,还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为了帮我把服务中心办好,我的妻子徐倩也留在服务中心,负责日间照料、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就业等工作。
记者:助残的这几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或事,有怎样的感悟?
孙福壮:在阳光残疾人服务中心,有一名叫姚丹的妇女,今年34岁,因为遭遇家中煤气罐爆炸,导致身体重度烧伤、面目全非,被定为二级肢体残疾。曾经面目清秀的姚丹在出院之后性情大变,沉默寡言,极度自卑。一家3口的生活也因为这场意外难以为继,仅靠国家救助和乡邻捐赠勉强维持。我得知她的情况后非常痛心,觉得必须要施以援手。经过我五次三番上门劝解开导,姚丹终于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学习木工等技艺,很快就融入到了我们这个集体中,还成为了服务中心的一名管理人员。
这几年,我接触了不少残疾人,看到他们居无定所、衣衫褴褛、遭人白眼,心里无比煎熬。在我看来,他们尽管身有残疾,但也应该过上正常的生活。刘师傅曾经的教导我一直铭记于心,所以我会一直把服务中心办下去。
记者:未来对助残事业还有哪些打算,对雄安新区有哪些期待?
孙福壮:我知道助残的道路是漫长的,我所做的这些事情十分有限。“心灵的阳光”只是照射到周边村镇的数十名残疾同胞身上。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残疾人需要帮扶。今后,我会将阳光残疾人服务中心一直办下去,不仅是让残疾人做一些简单的零活,争取再让他们学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手艺。同时,我们也会着重提高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交际能力,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自强自立,甩掉自卑自弃的思想包袱。
我想,随着新区大规模建设的不断进行,各项保障也会随之健全,让当地的残疾人都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持与照顾。同时,我希望社会各界人士也能积极投入到扶残、助残工作中,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强自立,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记者 刘师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