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寻访抗战遗迹 传承爱国精神”系列报道之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穿越烽火寄雁翎
编者按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其中,河北7处入选。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陈庄歼灭战旧址、遵化市长城抗战烈士陵园、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冀南烈士陵园、冀中烈士陵园……这一处处记载着辉煌胜利和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名字令人敬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即日起,本刊陆续推出“寻访抗战遗迹 传承爱国精神”系列报道,邀请我省作家深入7处入选名录的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旨在宣传河北人民在抗战时期作出的重大贡献,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苇塘里边拉战线,打得鬼子叫祖宗。雁翎队,是神兵,端岗楼像拔大葱。过去火枪打大雁,现在专打鬼子兵。
——白洋淀民谣《雁翎队》
一
从安新县大张庄村民委员会出来,沿一个缓坡向上,左拐右拐走了大概百十多米,就是通往白洋淀文华苑的野码头——淀中有水,村民有船,价格不贵,方便快捷。寻雁翎队旧址,朋友说走这条路径最佳,我就选了。独自走在陌生街道上,想着如雷贯耳却又首次拜谒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心驰神往。
作为一个保定人,我来白洋淀已不止一次,赏过夏日荷花,品过荷叶茶,吃过野生鱼,访过老红军,观过嘎子像,听说过这里的各种抗日传奇……但独独没有前往过雁翎队纪念馆——水上游击队,多么富有浪漫精神与传奇色彩的一支队伍啊。有着十几年军旅生涯的我,是早该前来瞻仰的,拖至今日成行,想来惭愧。但一想到拜谒先烈需要正式而隆重,倒觉得此专程之旅是必须要等到此时此刻了。
金秋九月,我一人独行,就想全身心回顾那段烽火岁月。
“坐船吗?”有个壮实的汉子迎面走来,黝黑的脸庞上,目光灼灼,笑却是淳朴的。
“坐。”我干脆地答道。
“去哪里?”
“雁翎队纪念馆。”
汉子在前面带路,走进一条小巷。尚未看清周围景致,眼前就出现了一条机动船——水波漾漾,船儿悠悠,想都没想,我就坐了上去。
“很远吗?”我问。
“一根烟的功夫。”汉子说。
我点头一笑,又问师傅贵姓,他爽快地答,“俺姓李”。李师傅的驾船技术很是娴熟,左一个弧线右一个飘转,很快将岸边甩在身后,接着就有宽阔水面、浓郁水汽迎面扑来,让人顿感心肺湿润,豪气干云。我不禁想:过去,雁翎队的队员们,是不是也有此刻我的感受呢?
想来他们该比我更浓烈些吧。这是一淀家乡的水,这是一片挚爱的水,为保卫家乡,为捍卫白洋淀的美丽与和平,他们驾驭着一艘艘人力船,手持简陋的武器,劈波斩浪,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敌寇,打出了“荷叶军”的响亮名号,不正是因为爱这里的满淀碧波、如烟岸柳吗?这里的每一片水域,这里的每一朵浪花,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浸满了他们最深沉的爱。有了这种爱,任何流血牺牲都不足为惧。
十几分钟后,我站在一组雁翎队队员们的塑像前时,这种情感愈加强烈:五位铮铮铁汉,或顶着草帽,或戴了毡帽头,或头裹毛巾,手中擎着驳壳枪,端着缴获的三八大盖,攥着手榴弹,正朝敌人发起进攻……那时的战斗场景,该是何等惊心动魄?雁翎队队员们视死如归而又巧用奇兵的战斗精神,已然飞越时空阻隔,成为萦绕白洋淀,萦绕华北,萦绕整个中国的民族之魂。
我早就该来。
我终于来了。
我的血液将在这里沸腾,我的身心将在这里淬炼。
二
随着脚步在雁翎队纪念馆内移动,我的眼前,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面徐徐展开。
那是1939年的秋天,白洋淀内残荷摇曳,凉意袭人。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仍称为新安的安新县城,为强化统治,奴役白洋淀人民,侵略者想出了“献铜、献铁”的诡计,以达到收缴水区猎户武器,解除人民武装之目的。
勇敢的白洋淀人当然不会屈服。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来自淀区的22位热血汉子迅速组织起来,参加了县大队所属的三区小队,拿起手中武器反抗侵略者。三区小队将新入伍的猎人们组成一个班,这些汉子多为打猎世家,对猎枪、船只性能,以及白洋淀的地形烂熟于心,水乡生活又赋予他们机智果敢的战斗作风,队伍很快发展壮大起来。那时,为防止在水面活动猎枪膛内火药受潮,他们经常在信口插一支雁翎,需要开火时再拔下来。因队员们以往在淀上围雁打猎形成了习惯,驾驭小船在淀面上行驶时,多呈“人”字形,像是清澈水面已成蔚蓝天空,而他们则是飞翔的雁群……
波光潋滟,排船如梭。
若是没有侵略者,这将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生活画面啊。
那一天,勇士们杀敌归来,远远望去,小船排成一列,双桨划动恰似大雁展翅,在水面上轻快翱翔,宛如神兵天降。湖心岛上,一位中年男子看到此番情形,难抑豪情,脱口而出:“这就是我们的雁翎队啊!”
1940年夏,经当地党组织批准,雁翎队成立。
雁翎队,这支充满革命浪漫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的队伍,从此正式出现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序列中。彼时,荷叶正翠,荷花正浓。
为雁翎队命名的汉子,就是时任县委书记侯卓夫。这位15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郎,参加过著名的高蠡暴动,是我们党的优秀干部。自打日寇侵占新安县城后,侯卓夫立即组织建立抗日队伍,指导成立锄奸团,更为雁翎队的发展倾注了极大心血。然而,由他命名的雁翎队仍在芦苇荡中神出鬼没、伺机歼敌,侯卓夫却于1942年的深秋,在开展对敌斗争的过程中,被敌人包围,为掩护战友负伤的他,用手中武器吸引了敌人火力,最终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时年28岁。
正值芳华啊!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脚下这片热土的安宁,为了白洋淀这颗华北明珠,侯卓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的鲜血已经化作深沉的淀水,他的精神已经融入这里的每一株水草,每一株芦苇,每一株岸柳……他的魂魄,将在中华大地上久久萦绕,激励着他的战友们奋勇杀敌。
雁翎队的勇士们,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依靠芦苇荡这一天然屏障,用“大抬杆”、火枪、鱼叉……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而又灵活机动的游击战。
他们在为侯卓夫复仇!他们在为白洋淀复仇!在为脚下这片土地、这片水域复仇!
一排排滚烫的铁砂,以铺天盖地之势,射向了敌人。
三
大概曾为军人的缘故吧,我对雁翎队用过的武器装备尤为关注。在华北明珠白洋淀地图展板的右侧,我看到了雁翎队使用的船只,其中一艘名为“枪排”的战船上,摆放着五支“大抬杆”和一把鸟铳。
这“大抬杆”,曾令日寇心惊胆战,并称其为“扫帚炮”。
实话讲,用现代军人的视角看,这种“大抬杆”的确简陋不堪,甚至可以说让人观之感叹,用如此简陋的武器痛击敌人可知作战的艰难。馆内的一块说明牌上如此介绍:大抬杆,铁制品,烤炉锻打盘枪筒,根粗直径5-8厘米,枪口直径3-5厘米,枪体全长2.5-3米。装火药2-4两,填铁砂或枣核钉1-3斤。用粗黑香在信口点火,双杆并用,信口相对,接连发射。杀伤距离100-150米,扇面20-30米,击中掌面5-10粒,50米近处可穿透人体或船板……细细看后,心内释然: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在战争中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人心与勇气。雁翎队的队员们,这些淳朴憨厚的白洋淀汉子们,正是有了一腔誓将日寇赶出中国的决心,才抬着“大抬杆”,让愤怒的铁砂飞向敌人。
这些滚烫的铁砂啊,依旧在历史的记忆中飞射着,从未停歇。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历史记忆。这记忆,饱含血与泪,又怎能忘却,怎能停歇呢?
“大抬杆”,就是大号的鸟铳,且结构更简单。如此简单的武器,在雁翎队的手里,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队员们会躲在茂密的芦苇丛中,像过去打猎一般,静候敌人的到来,待日伪军进入射程范围后,迅速点火,杀敌于密集的弹雨之中。这些“大抬杆”,口径大,装药多,打击面广,杀伤力及震慑力都不容小觑。聪明的雁翎队队员们还会根据不同需要,给它配制不同的弹药,要干掉敌船上的暴露人员时,就用“葡萄弹”,要打击敌人坚固的船只时,就用大威力的“穿透弹”。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雁翎队组织了不同的战斗小组,搭配不同火器,最大限度发挥手中武器的威力,实现了消灭敌人的最终目的。
看到了“大抬杆”,我知道,雁翎也即将登场。
在室内展柜中,一盘火药展品旁,正静静地摆放着三根雁翎。当然,它们不再是曾经的它们;但是,它们仍是曾经的它们。只不过,此时此刻,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几支羽毛了,它们与“大抬杆”、铁砂一样,犹如穿越时空的一纸信笺,成为中国抗战史的见证者,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岁月。遥想当年,这些雁翎,这些大自然的艺术品,不仅是白洋淀儿女手中武器的一部分,更是他们聪明勇敢的象征。当一根羽毛与一种精神合二为一时,它的分量就有了千钧重。
伫立在这三根雁翎面前,我仿佛看到,星光下,雁翎队的勇士们驾驭着小小的渔船,像一支支离弦的箭,擦着茫茫水面,悄悄地向侵略者靠近,打敌船,截军火,端炮楼,杀汉奸,振国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华儿女不会屈服于任何恶势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雁翎队的战士们,望着眼前碧波万顷的白洋淀,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四
纪念馆内,摆放着两门日本造94式75毫米山炮,是白洋淀人民在打击侵略者的战斗中所缴获,其后侧展柜中,就是这些山炮使用的榴弹弹壳。无论是炮体本身,还是其使用过的弹药,制造工艺皆很精良,威力更可想而知。
雁翎队成立之初,主要武器仅是些猎枪,几条没了膛线的“汉阳造”步枪,已是队里的宝贝,轻易不舍得用。这些装备和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日军很狡猾,知道雁翎队武器低劣,知道那些枪械威力有限,为保命,他们在船舷内侧堆满了扎紧的干草,用这种“土装甲”来抵挡猎枪发射过来的铁砂。在这种情形下,雁翎队才将看似原始的“大抬杆”搬上小船,给了敌人极大打击……
毕竟,人间自有正道。侵略者手中的武器再精良,正义之师也会战胜他们。邪恶势力再强大,最终结局也逃不出灭亡。随着一次次突袭成功,雁翎队很快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战奇兵。
敌人当然不甘心失败。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白洋淀实施了残酷的封锁,想把雁翎队困死在茫茫大淀中。白洋淀周围及大清河两岸,所有村庄都驻扎上日伪军,重点位置还安装了探照灯,设置了封锁线,淀内百姓不得随便出来,外面群众也不能随意进淀,以为这样,就可以切断雁翎队与老百姓之间的联系。
雁翎队是飞翔在人民之中的队伍,岂会被侵略者束缚手脚。这些和白洋淀生息与共的汉子,这些有着乐观主义精神的勇敢者,从小就尝遍生活的艰辛,为了抗战胜利,为了保存实力消灭敌人,日子再难也能以苦为乐。
敌人封锁,进不了村?那咱就不进村,就住在茂密的芦苇丛中。夜里寒意袭人,队员们相互打气,交流战斗经验,讲讲笑话,憧憬一下将鬼子赶出中国后的好日子,身下垫着芦苇,身上盖着满天的星星,饿了,寻来芦根、藕块充饥,身体是受了苦,精神却是饱满的,充盈的,自由的。夏季来了,白天日头晒,水汽蒸,人藏在芦苇荡里,像进了蒸笼,皮肤晒裂了,衣服快烂了,但是食物多些了,荷花也开了……夜里,花儿悄悄掩上了门,却留下淡淡荷香萦绕在队员们周围,让人心旷神怡。
彼时,每位雁翎队队员都很清楚,白洋淀这片美丽的水域,仍处在日军占领之下,要想让鱼儿自由自在,要想让大雁自由飞翔,就必须狠狠打击侵略者。
重重围困下,雁翎队遵照毛主席打一场人民战争的指示精神,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斗方式,先后端掉了赵北口、大张庄等十几处敌人岗楼,并成功伏击了王家寨外出抢粮的伪军中队。
在艰苦的斗争中,雁翎队愈加壮大。
五
我走进雁翎队纪念馆实物展厅时,正有两排青年站在那组队员塑像前,对着党旗宣誓,一个个表情庄重,情绪激昂,誓言铿锵有力。他们皆穿了抗战时期的老军装,以浸染了岁月的记忆,衬托出芳华的美好。这些新时代的青年人,正将雁翎队精神揽入心胸,融入骨血。偶遇他们,我更觉得不虚此行——这是传承,血脉的传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热爱和平,但绝不惧怕战争。当年,雁翎队能在重重封锁下,仍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正是革命精神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抗战形势发生变化之后,日军为支援华北地区的山地作战,组成了包运船队,打算将从天津、保定掠夺来的物资,通过白洋淀经大清河主航道,运往日军作战前线,对我抗日根据地构成严重威胁。这种情形下,冀中军区命令雁翎队立即行动,狠狠打击、拦截过往的包运船队,从而切断日军水上交通运输线。
雁翎队迅速派出侦察员,并根据收集的情报,制定好了作战计划。敌人很狡猾,选择中秋节这天出动,他们怎能晓得,凌晨时分,雁翎队就已埋伏在了齐腰深的芦苇丛中。中秋时节的白洋淀,淀水凉彻骨髓,队员们忍不住浑身直打哆嗦,但谁都没发出一点儿声响。他们在静待猎物现身。
为狠狠教训敌人,内心的炽热已经抵御了身体的寒冷。时间,在淀水的缓慢流动中,一分一秒地逝去。终于,一支由70余只船组成的敌包运船队,荡荡摇摇,晕晕乎乎,出现在雁翎队的伏击圈中。
没有丝毫犹豫,队员们手中武器同时发出怒吼,机枪、步枪、“大抬杆”,可劲儿朝敌船开火,手榴弹冰雹一样落在敌船上,顿时将敌人打得鬼哭狼嚎。那些被强征来的民夫听到枪声,纷纷跳入水中,无人掌舵的敌船在水中打转,相互挤撞,塞满河道……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雁翎队生俘日军一个伍长、四个鬼子兵和几十名伪军,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又一次重大胜利。
时光荏苒,烽火连连。
1945年,雁翎队配合冀中部队九分区、县大队等主力部队,对占领冀中之敌进行全线出击。经过鏖战,终于将敌人占据8年之久的新安县城攻下。县城得以解放,白洋淀人民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英雄的雁翎队,在抗战中诞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壮大,在人民的支持与掩护下坚持战斗,不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回顾历史,我们为有雁翎队这样的优秀中华儿女而骄傲!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的雁翎队,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雁翎精神,将世代传承发扬光大,成为白洋淀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刻,站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前,我的耳边响起了那首《雁翎队礼赞》:
雁翎队、雁翎队,
抗战史册中的一枚书笺。
雁翎队、雁翎队,
烽火岁月里的一把利剑。
端岗楼、打敌船,
设埋伏、除汉奸。
雁翎旗下的神枪手啊!
热血染得荷花红,
不屈不挠的精神天地可鉴。
白洋淀啊!雁翎队、雁翎队!白洋淀!
向你行一个注目礼,
就让我们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