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深怀敬老之心,笃行为老之事
辛识平
怎样对待老人,是一个社会的文明风向标。我国有超过2.5亿60周岁以上人口,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不仅事关万千家庭,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时,他把县委仅有的一辆吉普车配给老干部使用,自己常常骑着自行车上班、下乡;2013年考察兰州一家养老餐厅时,他亲手把热腾腾的饭菜递给就餐老人,亲切地说:“请老人家吃饭”;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他看到年事已高的黄旭华、黄大发老人站在合影人群中间,便拉着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边……细节之中见真情,一件件小事,体现着人民领袖的人格魅力,传递着尊老敬老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将保障老年人民生列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抓实抓好。从养老金多次上调,到近3000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从“独生子女护理假”在多省市落地,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来“健康守门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老有所养”的制度基石不断夯实,养老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134亿元,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越来越多的老人得以安享晚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滚滚“银发潮”,带来的是巨大的挑战。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下更大气力来应对,需要采取更多新招实招。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还需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着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加强养老公共服务,内容上要多样,财力上要倾斜,全社会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顿好、照顾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也是迈向全面小康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虽然已是风霜满面,而岁月留下的却是七彩斑斓”,当特困老人不再为生计发愁,当居家养老者安心享受各种服务,当敬老院中充满欢声笑语,老年人幸福的生活,就是全面小康社会一道美丽而温暖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