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超前部署智能基础设施 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
雄安新基建:集约共享 标准先行——站在雄安看前沿(一)
编者按: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立志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大量新概念在雄安被提出,各种新技术在雄安落地实验。从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到建设智能城市,从车路网云一体的智慧交通到边缘计算城市大脑,雄安,无疑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建设模式探索的最佳试验田,各种前沿技术在雄安轮番登场。今日起,河北日报推出《站在雄安看前沿》系列报道,从雄安出发,纵览世界前沿技术。
通过物联网本体感知,对道路设施进行实时监测,路上的窨井盖破损后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指示行人避让;一场暴雨之后,道路下方的埋入式路面状况感知终端即刻传回实时数据,供交管部门进行路况研判……未来的雄安新区,这一切都将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变为现实。
雄安新区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国家级新区,在2018年4月20日发布的中央对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中就明确指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部署智能基础设施,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是智能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安“新基建”进展如何?有哪些特点?记者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学者。
发挥后发优势,从“新基建”走向“双基建”
日前,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雄安新区剧村220千伏变电站工程主体结构封顶,这是雄安新区首座以“共享 共融”为主题的开放式绿色变电站。在项目施工现场的宣传栏上,四个大大的二维码格外引人关注,用手机一扫,精确到每一颗螺栓的变电站整体模型、钢结构模型、地下设施模型跃然于屏幕。和雄安新区其他项目一样,剧村220千伏变电站在建设物理实体的同时,一座数字变电站也在雄安的数字孪生城市中建造出来。
这是雄安新区“新基建”的一个剪影。
“以往搞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院、设计院、总承包单位、施工建设单位往往不懂‘新基建’,而懂信息化、智能化的单位往往又不会基建施工图设计和基建工程施工。”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吴海军表示,雄安新区作为一座新建城市,具有从零起步的后发优势,有条件实现“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形成雄安的“双基建”模式,不走“先把物理城市建起来再补‘新基建’”的老路。
吴海军表示,雄安的“新基建”外延广、覆盖全,不仅包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还更加突出了虚拟空间建设,主要包括感知体系、数据融合和网络信息安全。雄安新区已将“新基建”作为必备的建设内容列入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要求,在全部项目中进行适度超前部署建设。为了实现“双基建”的同步建设,雄安新区正努力实现四个同步:即智能基础设施与道路、构筑物建设同步,智能基础设施与各类数字基础设施部署同步,智能基础设施与感知体系、通信网络、计算设施建设同步,智能化应用与硬件设施建设同步。
通常意义上,像道路、电网都属于传统基础设施,设计时只需要考虑其基础功能的使用,但在雄安“双基建”模式下,这一切就变得不一样。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对既有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而是从设计层面出发,从整体上去改变基础设施的理念和形态,将智能设施的建设要求融入基础设施的设计环节,让它成为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让共享成为常态,从源头杜绝数据孤岛的产生
“它是路灯,同时也是座椅;它可以发射5G信号,也可以一键式报警;它能提供多媒体显示屏和广播,还能辅助交通调度指挥和行政执法;它可以根据环境和天气情况自动调节照明强度,还可以对城市环境相关指标进行实时检测……”近日,来自国家电网雄安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向参观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考察团讲解专门为雄安新区设计打造的智能杆柱。
国家电网雄安分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智能杆柱就是一种新型智能设施,新区通过制定智能杆柱的标准,实现合杆建设和设备的集约挂载部署,对视频摄像头应用数据结构化处理技术来满足各个部门和多方面的需要,实现设备的共享共用。
业内人士指出,在以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复建设是一个“常见病”。不同的使用单位对同一款城市基础设施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标准,因此存在“多张皮”重复覆盖,各自为政。比如路边装设的监控探头,公安部门和环保部门有着各自的需求和执行标准,这些需求和标准不尽统一,于是各单位需要分头架设自己的设备。
雄安新区首席信息官张强介绍,雄安采取新标准、新技术、新模式来推动“新基建”,把“多张皮”合成“一张皮”,用尽量少的基础设施满足尽量多的需求,避免重复建设,打通各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让数据共享成为常态,不共享成为例外,从源头杜绝数据孤岛的产生。
“‘新基建’是为了建设新的智能城市,这就需要打破原有城市治理模式中的数据壁垒,实现融合共享,雄安新区走在了探索如何实现融合共享的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目前我国智能城市建设标准制定工作刚刚起步,指导实践的具体标准尚不充足,处在规划建设阶段的雄安新区主动研究制定适合新区定位的智能城市建设标准框架体系,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让“新基建”的建设者有章可循,“新基建”的运营者有据可依。
“新基建”让智能城市从理念变为现实。张强介绍,智能城市其实是对前20年城市建设和发展思路历程的一个总结。20年前,“数字福建、数字中国”代表的“数字城市”是第一阶段;到运用信息化手段治理城市时,我们进入“信息城市”阶段,或者说“智慧城市”阶段;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跃升发展,我们进入当前的网络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建设管理特点更多表现为对城市活动状况的全感知。于是我们把它定义成为Intelligent City阶段,即“智能城市”阶段。而当前火热的“新基建”正是要把智能城市的众多理念变为现实。
急用先行平台聚力,输出软硬兼备的雄安标准
日前,雄安新区发布了“新基建”和智能城市标准框架体系的第一批八项成果。这八项标准将作为雄安新区工程项目和智能化项目建设遵循的原则和依据在所有项目中推广实施。
“容易线作为雄安新区建设的第一条数字化道路,就参考了八项成果中的《物联网终端建设导则(道路)》,在实施建设的初期,就已经配备了智能化设施。这是新区的一条物资运输通道,共设置了13个车道的动态称重检测抓拍装置,覆盖全线主要入口,这可以为以后新区的公路运输安全管理提供便利。”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在物理空间内以轨道、公路等硬件为表现方式的建设,这些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完备的建设标准。而“新基建”依托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网络,既有如高端芯片、传感器、智能终端在内的硬件,又有数据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在内的基础软件。
“把这些硬件和软件统一起来进行协调运用,需要一整套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统一规范和标准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吴曼青表示,对于“新基建”而言,没有标准就无法构成体系,没有标准就无法实现开放包容,没有标准就不可能生生不息从而确保智能城市的不断演进。
吴海军介绍,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着引导权。标准是生产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标准也是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的根本和关键,是输出“雄安方案”、体现样板价值的重要方式。
目前,雄安新区“新基建”公共平台正在加快搭建。吴海军介绍,由“边云超”协同的“城市计算中心”、汇聚城市底层数据的块数据平台、汇聚城市感知活动数据的城市级物联网平台和视频一张网平台、汇聚城市物理空间数据的CIM平台构成的“一中心四平台”项目既是“新基建”的建设内容,又是雄安“新基建”的公共平台,现已经全面开工建设。
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将“新基建”作为必备的建设内容,纳入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要求之中,在全部项目中进行适度超前部署建设。初步估算,在新区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项目中,“新基建”投资额占总投资的比重近五分之一。随着未来各项工程建设的展开,这一比重还会加大,而这些标准将为未来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吴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