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将至,作为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假日,人们外出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举办筵席等各种活动不断增加,饮食生活与平常相比变化很大,还会集中采购大宗食品、制作大量菜肴,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稍有不当便会造成食品安全隐患,为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让公众渡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河北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
一、采购食品时,要到规模大、信誉好、食品质量把关较严的商场或超市选购,不要购买、加工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不购买、食用野生动物,以保证食品原料的卫生安全。
二、购买和食用定型包装食品时,要查看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不要购买和食用无生产日期或保质期、厂名、厂址的“三无”食品及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不要食用过保质期的食品。
三、外出聚餐,应选择食品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的餐饮单位,不要到无证照摊贩处就餐;就餐时使用公勺公筷,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四、家庭聚餐时,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和身体抵抗力降低,增加患病风险;要坚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烹调食物和进餐前要注意洗手,接触生鱼、生肉和生禽后再次洗手。
五、尽量不要生食肉类、海(水)产品等食品;制作食品时要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加工,生熟工用具分开使用。
六、剩余食物要及时冷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七、进餐后如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时,要立即进行自救,尽快吐出胃中物,并尽快就医。同时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保留所有剩余的食物和加工设备,以备调查中毒原因之用。
八、购买食品及外出就餐索取和保留好相关票据,以备中毒原因追溯调查。
华北地区常见毒蘑菇。河北省疾控中心供图
近日,河北省连续发生自己采摘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引起中毒的蘑菇有黄盖鹅膏、欧氏鹅膏、肉褐鳞环柄菇、丝盖伞等。这些都是我国的剧毒蘑菇,误食后可引起严重的中毒事故甚至导致人员死亡。
夏秋季节正值蘑菇生长季节,由于蘑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人们喜爱,但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往往混生,形态相似,辨别困难,从而误食造成中毒的屡见不鲜,甚至有死亡病例,给社会和群众造成了严重危害和损失。民间流传很多毒蘑菇的辨别方法,如与大蒜、灯芯、银器共煮,能使之变黑;虫子能吃的或能生蛆的无毒;样子不好看的或破损不变色的可食用等等。经调查与试验证实这些方法均不够完善可靠。
一旦发生毒蘑菇中毒时要妥善处理,应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在催吐后应尽快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重要提示: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尽量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游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结合今年新冠疫情形势,目前新冠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时期,国庆中秋假期尽量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游。而我国境内各地均为新冠疫情的低风险地区,可正常安排国内旅行,旅行期间要服从旅行目的地新冠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月发布《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旅行卫生重点提示》中指出,旅行期间要准备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口罩等物品。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勤洗手,密闭和人群密集处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去往封闭场所和人群聚集场所,减少聚餐。当本人出现发热症状或其他不适宜旅行的疾病时,应推迟或取消旅行。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时要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管理要求,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并妥善保存票据以便查询。游玩过程中应有序排队,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在封闭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在餐厅内用餐建议间隔落座或同侧用餐,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取消或中止旅行。旅行归来,继续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河北日报记者董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