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新闻网

热血燕赵|时燕南:“上了战场就不能怕死”

2020-08-12 09:08:39 来源: 河北新闻网

河间抗战老兵时燕南。通讯员李世文 摄

  7月22日,在河间市北石槽乡齐会村中心的老槐树下,记者见到了99岁的抗战老兵时燕南。“这是齐会战斗的见证物啊,1939年,贺龙师长率领120师在齐会一带消灭了日军吉田大队700余人,取得了平原歼灭战的重大胜利,那场仗打得太漂亮了。”时燕南摸着弹痕累累的老槐树说,也是从那一刻起,他立志参军报国。

  时燕南入伍时18岁,后来成为河间支队一排二班班长。当时支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县政府的工作人员。虽然现在年事已高,老人讲起抗战的经历仍然条理清晰,他的言语与表情,将我们带回到了那段难忘岁月。

  “那时候我们打鬼子主要是游击战,经常是一晚上挪三个村。怀里抱个枪,左口袋装子弹,右口袋装手榴弹,身下铺点草,倒地就睡,有情况‘啪’地一下就站起来行动。”时燕南说,“咱装备简单,人又少,每场游击战都打得很艰难。”

  时燕南回忆,那时日军常常进村破坏。村庄遭入侵时,该村侦察员必须及时到达其他联络处传递信息,方便村民们转移。

  1942年,时燕南在大城县南蔡村正站岗,侦察员跑回来说有二三百个鬼子要进村了。时燕南立刻带着一班人冲入战壕。他说:“咱是土枪。打敌人要想法子,不能硬上,而且要速战速决,借着青纱帐的掩护撤退。小鬼子很怕青纱帐,怕中埋伏,不敢出来追。”

  问及第一次打鬼子的感受,时燕南说:“上了战场就不能怕死,而且一听枪声我就兴奋,就想和鬼子拼个你死我活。”

  “在民抬头村,敌人将村子包围了。我和敌人第一次交战,打得异常激烈,突围出去后,发现被保护的工作人员都没有跟出来。我们又重新杀回去,经过激烈战斗,这才将工作人员顺利带出去。”时燕南说,那时候,白天打仗,晚上也不休息,等鬼子睡着了,就去捣毁他们据点之间的道路。有时候一夜能走七八十里地,双脚磨得全是水泡。

  1943年的一场战斗中,时燕南腿部中弹,让他第一次面对死亡,也是这次经历让他深深感受到军民一条心。时燕南回忆,那次正驻扎在冢耳村,侦察员回来说鬼子们正在东柳洼村抢粮食。大队长立刻召集部队集合,提出坚决不让敌人拿走一粒粮食。

  “路过王化村时,我们就跟敌人交上了火,没十分钟,我们班就牺牲了一名战友。”时燕南说,“子弹打到我的左腿,战友把我拉起来后,我退了下来。因为流了很多血,走了一路后,整条腿上都是泥巴。”

  当时医疗卫生条件有限,药品十分紧缺,仅有盐水、红药水、纱布等最基本的医疗物资,只能给战士们进行简单的包扎后再转入后方救治。转移过程中,因为没有抗生素类药品,卫生队员要给时燕南的左腿截肢。

  “我坚决不让截肢,卫生队员就抻紧纱布在伤口处来回使劲摩擦,为我处理伤口。虽然剧疼难忍,但我还是一直坚持着。”时燕南摸了摸至今留下的伤疤说,这样才保住了左腿。

  为了避开敌人的视线,时燕南在“堡垒户”家中养伤。他说:“每天都是乡亲们来给我送饭,那时候都饿肚子,老百姓还从自己的口粮里给我留出饭,真是不容易。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及时通风报信。”

  有一次,“堡垒户”正在地里干活,听说鬼子要进村了,赶紧跑回来送信儿,时燕南回忆,“多亏了乡亲们,我拄着双拐东躲西藏,好歹跑出了村,避开了鬼子。”

  说到这里,时燕南不停地感叹,老百姓的恩情自己一直记在心中。

  后来,时燕南回到了老家齐会村,村内的老中医为他医治好了左腿,腿虽然治好了,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我小名叫胖儿,村民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拐胖儿。”他笑着说。

  时燕南边说边带着记者从老槐树那里往南走,来到齐会战斗纪念碑广场。“如今的好日子,都是那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能活下来,是幸运的。”时燕南哽咽了,“我经常教育孩子们,不要忘记历史,那段岁月太艰苦、太残酷了,要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国家,报效祖国。”(河北日报 记者王雅楠)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74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