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
他是白洋淀的儿女,用画笔勾画着对家乡的深情;他用自己的视觉,表达着对大自然与白洋淀民间生活的挚爱;他创作的激情似火,反映白洋淀的作品频出。他就是安新县的一名教育工作者、白洋淀画家张浩(泥鳅张)。
记者:你是缘何走上书画创作之路的?
张浩:我的家乡赵北口地处白洋淀东畔,曾经四面环水,是京德御道与津保航运的水陆交通枢纽。我们村有康熙行宫遗址,是历史上康乾2位皇帝驻跸次数最多的地方,经常有各地的画家、摄影家来这里采风创作。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小人书”风靡一时,我当时就幻想着能够画一本小人书。记得有一位画家在村头茶馆写生,有人问他为什么给人们画像。他说是在选“演员”,这些人物会成为他“小人书”中的角色。还上小学的我,就拿了本子偷偷站在他身后模仿,从那以后,我就迷上了画画。
1980年,村里一位美术老师栗金铎从县城文化馆回村工作。我曾从报纸上看过他的画作《淀上龙门泻千里》《渔苇粮航》等,之后就经常向他讨教,并拜他为师,寒来暑往,一画就是十几年。1986年,我以保定地区美术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定州市师范学校。经过3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我对绘画有了自己的感悟。这期间,我也在各级报刊发表插图、绘画30多幅。画画成为我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也让我感到生活的充实与快乐。
记者:你的作品大多以白洋淀为题材,请谈谈创作感悟。
张浩:我从小生长在白洋淀。白洋淀的一草一木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对这一方水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参加工作后,我研究白洋淀,创作白洋淀,坚持搜集整理挖掘资料与素材。白洋淀这个“聚宝盆”,成为我取之不尽的创作之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书画创作者,多年的成长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表现白洋淀、宣传白洋淀。1983年,还是一名初中生的我,处女作《牧鸭》在《保定日报》上刊发,之后陆续发表了《小伙伴》等表现白洋淀生活的绘画作品。参加工作后,我创作了许多关于白洋淀的作品,2006年8月,我成为省美协会员。2007年,我的第一本诗画集《泥鳅也是鱼》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0年,我的一部表现雁翎队抗战故事的连环画《烽火雁翎队》也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这部由本土作者绘制的“小人书”发行后,一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2015年,学苑出版社推出了我的白洋淀画集《水淀留痕》。这部作品还被译成英文发行。当年,我还应邀在省图书馆“冀图讲坛”做了“画说白洋淀”乡土文化讲座,获颁河北省图书馆入藏证书。
创作的艰辛与困惑,使我增长了“脚力”与见识,提高了“眼力”与“笔力”,加深了“脑力”与思考,磨炼了心性与意志,也更加坚定了我的责任与担当。创作让我受益良多,养成了随笔记录的习惯,发现了许多白洋淀特有的地域符号。这也是我割舍不断的家乡情结。新区设立后,更加激发了我书写雄安“乡愁”的动力。
记者:你的职业经历对书画创作有何影响?
张浩:1989年,我从定州市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安新师范学校担任美术老师,1995年开始在安新县教育局从事艺术教育管理及教研工作。我们经常下乡到基层学校,接触更多的老师和孩子,他们朴实淳厚、活泼率真。我随拍了大量反映水乡校园生活的摄影作品,并相继在各级报刊刊发了百余幅。2007年11月,我被吸收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2015年,我的摄影作品《七九河开》入选河北人民出版社的画册《四季保定》。
多年来,我深入全县的每个村庄,路走的多了,眼睛发现的也多了,脑子里思考的问题也多了,手上的笔也更勤快了。这种经历为我的绘画创作带来了许多灵感,也让我感到一名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我的作品都是围绕表现白洋淀的人和事、白洋淀的景与物。许多作品都是源于工作中的成长经历。我的国画作品《一束芦花映暖阳》通过水乡孩子上学路上的活动场景,反映新时代新区孩子的精神面貌,入选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保定展区,在雄安新区首届全国《金芦苇奖·白洋淀·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大展》中获得国画类作品最高奖。利用下乡工作的机会,我搜集积累白洋淀民俗、非遗、古迹、美食、民居等素材,编绘创作了白洋淀民俗绘本《水淀留痕》,由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2020年4月,我加入了省作协。
记者:请给读者分享一下新区设立后你的书画创作靓点。
张浩:2017年初夏,我荣幸地被选为《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的唯一绘画作者。2019年《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第一卷由学苑出版社推出。中科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先生为该书作序,成为国内系统完整地以中国传统绘画手法,表现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首次尝试,被誉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书中每幅画面除了具有艺术性,还兼顾科学性。一笔一画都表达出植物的东方韵味,受到国内植物学家与美术界的一致好评。
“乡愁记忆”是我书画创作的主要内容。作家冬子李(原名李卫东)是我的同事也是兄长。他的《白洋淀美食笔记》一书,2018年再次出版前夕,我应约为该书插图绘制封面。这也是我学习白洋淀文化,让人们记住家乡过往,留下美好回忆的一段佳话。
2019年春,应河北教育出版社之约,由我创作编绘连环画《雄安乡愁记忆》一书。这与我的初心不谋而合。这部作品以白洋淀为中心,以渔耕记忆为切入点,以家乡白洋淀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居、服饰、节令、出行、劳作、非遗、古迹等内容,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以“细品流年”线描画为主要形式,全景展现一种与社会发展、与文化演进并行的雄安乡愁记忆。此书于同年11月出版发行。
记者:你对未来的书画创作有何打算?
张浩:波澜壮阔的雄安画卷正徐徐展开,更加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如果说,《雄安乡愁记忆》《白洋淀民俗》两部作品是我对白洋淀最深情的怀念,那么未来,《白洋淀动植物绘谱》《白洋淀传统渔具绘谱》两部作品,将是我对雄安文脉的传承。(记者 王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