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农村到部队,从战士到军旅摄影家,用镜头记录火热的军营生活;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走遍了保定的山山水水,用画面定格了每一个生动瞬间;他以使命和担当,艺术再现了保定3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在他的《变迁——白洋淀30年》组照刊发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位摄影工作者李永清。
摄影工作者李永清。资料图
记者: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你缘何对白洋淀情有独钟?
李永清:说到白洋淀,还是看《小兵张嘎》才有印象的。直到1978年参军后,我在安新县安州镇的部队农场采访,才知道安州东边就是白洋淀。1987年,我在保定市委宣传部编辑对外宣传画册《保定风光名胜》时,才从照片上见到白洋淀。记得照片是由《保定日报》黄河和乐凯胶片厂王志英两位前辈提供的,有荡漾的小船、采莲的姑娘、游弋的鸭群……这些场景令我向往。
1988年8月,连日的大雨形成洪水,经唐河、曹河直入干枯的白洋淀。当时,我第一时间乘长途汽车来到淀里,拍摄了“白洋淀来水了”的新闻照片,被中国新闻社、中国环境报等媒体刊发。后来,我又多次到白洋淀采访拍摄。
不久前,津门网刊发我的《变迁——白洋淀30年》组照,以纪实、对比的手法,从几个侧面反映白洋淀的变化。许多网友称:“没有到过白洋淀,在心里却一直向往。疫情过后,第一时间就是去白洋淀看看。”还有网友用《岳阳楼记》中的词语来描述白洋淀“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白洋淀吸引了无数人,也成为艺术家和摄影家们创作的热土。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你自己的情况?
李永清:我出生于河北故城县农村,1976年参军,从1977年起,在保定驻军某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是部队这所大学校培养了我,给了我锻炼、成长的机会。1987年底,我转业到保定市委宣传部新闻外宣科工作,1998年调任市国防教育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任市文联办公室主任。如果说我一生的工作,大部分是从事摄影,那么我的兴趣爱好也主要是摄影。现在,我是省名人艺术学会副主席、保定市航拍学会副主席、保定市摄影家协会顾问。
记者:作为军人出身的你,请谈谈你的军旅生活?
李永清:1976年8月参加唐山抗震救灾期间,因为写了一首反映唐山军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无畏革命精神,英勇顽强,奋不顾身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的长诗,我被调到了部队政治处宣传股当报道员,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不久,部队就发给我一个“海鸥”牌照相机。从此,我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部队的十几年里,我印象最深的是“802”演习、1984年大阅兵,我吃住在连队,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凭着对新闻、对摄影工作的刻苦努力,凭着对艺术创作的严谨认真,凭着对战士的真情厚意,我拍摄了大量反映部队建设和战士训练生活的摄影作品。用有限的画面和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瞬间。这些作品形象突出,主题鲜明,构图讲究;这些作品真实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感情色彩强烈,贴近战士,写真基层。我的许多新闻摄影照片、艺术作品在媒体刊登,在军内外影展、影赛中获奖。所在部队连续多年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我也多次立功受奖。
记者:可以说,你把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给了摄影事业,请谈谈都做了那些工作?
李永清:我到地方工作后,主要编辑、拍摄、设计出版了《保定风光名胜》(1988年获省对外宣传品一等奖)、《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1989年)、《燕赵风采》(河北省第八届城运会画册)、《开放中的保定》(1999年)、《今日保定》(2001年)等画册和对外宣传品,主编了《河北省村镇辞典》(1999年)保定卷经济文化丛书等,成功举办了大型图片展览,完成了省文明办《河北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30年》《党旗飘扬 希望河北——燕赵涌动国防潮》画册的拍摄和作品组织,筹办和主编了善美保定《咱爸咱妈》——公益摄影展览,拍摄、主编了《古莲花池》等画册。这些展览和画册全面、详实地反映了保定市各行业及保定军民共建的辉煌成就和精神风貌。拍摄、积累、整理了双拥共建、精神文明建设及保定市各行业图片资料近万张。其新闻、艺术作品也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记者:你未来还有何期望或设想?
李永清:2017年底退休后,我成立了一个航拍学会,还主编、组织了《走进森林保定》、航拍保定画册、展览等,整理在部队拍摄的图片资料和保定市的老照片。
弹指一挥间。如今,距我第一次去白洋淀已有30多年了。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未来之城”雄安天会更蓝,水会更清,环境会更好,人民生活会更幸福。我还会多拍些白洋淀的图片,记录雄安,传播雄安,让世人更多地了解这里发生的新变化。(记者 王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