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
白洋淀水天旅行社导游员
首届雄安导游大赛十佳导游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南有西湖,北有白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白洋淀,我是导游赵艳。白洋淀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的中心位置,是大清河水系中重要的水量调节枢纽,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白洋淀总面积360平方公里左右,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作为华北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华北之肾”。
白洋淀自然环境优美,百里苇海,碧波荡漾,水苇相映,风景如画。既有浩浩荡荡的雄浑,又有水陆相间的灵秀。
白洋淀的芦苇四季皆秀。春天芦笋破土,以紫绽绿,生机盎然;夏天芦荡茫茫,碧波翻滚,十分壮观;秋季芦花飘絮,纷纷扬扬;冬季芦苇盖雪,金白辉映,天开图景。
白洋淀是国内芦苇的重要产地,有“芦苇之乡,甲于河北”的说法。并以皮白质优,数量庞大而享誉全国。但它生于何时,没有早期文字记载。在20世纪80年代,赵北口出土的芦苇化石,证明在远古时期,芦苇就在白洋淀安了家。
白洋淀芦苇属于北方沼泽苇,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基本上分为根、径、叶、种子。成熟的芦苇的高度在2到4米之间,直径约有1厘米左右,大概有20片叶子,呈披针状生长。每年九月份是芦苇开花的季节,花絮满天飞舞,像蒙蒙的细雪,特别好看。古代曾有诗是这样赞颂芦花的:“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渔船。”
“苇是摇钱树,淀是聚宝盆。”这是白洋淀的一句俗话。另外还有“一根芦苇,一根金条”的说法。芦苇浑身都是宝,苇絮可以用来填充枕头,苇穗可以用来做扫帚,鲜嫩的芦根可以用来熬汤、酿酒,老芦根也可以用来入药。芦苇本身还含有大量的纤维,可以用来造纸织布。芦苇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环境。芦苇有强大的地下茎和密集的地上植株,是天然的功能较强的过滤器,这是一般农作物和水生植物无法相比的。芦苇的茎主要用于造纸,不参与食物链,所以芦苇对水质净化,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芦苇是白洋淀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的经济作物,经济价值颇高,有“铁杆庄稼,寸苇寸金”之说。人们主要用芦苇加工苇席,芦苇工艺也是华夏一绝。对于白洋淀人来说,芦苇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家庭的经济基础,更是他们编织美好生活的珍贵资源。“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苇眉子。苇眉子又细又长,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是孙犁先生《荷花淀》里描写的白洋淀水乡妇女编苇席的情景。白洋淀的女人,几乎是人人会编苇席。白洋淀苇编是淀区世代传承的古老手艺。1981年,在白洋淀附近,容城的上坡遗址的商代文化层中就发现了苇席的痕迹,说明远在3000年前,白洋淀人就开始编织芦苇了。勤劳智慧的白洋淀人,在世代苇编过程中,传承中华文化,发展编织技艺,从做工到样式不断创新,用途分为炕席、囤席、包装席,从审美艺术来说,有平纹、彩纹、回纹、桌面纹、人字纹等。在历史长河中,芦苇是白洋淀的原乡记忆,亦是几代人难忘的乡愁。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家编席忙的场景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而近年来芦苇工艺画逐渐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芦苇画选用纯天然的芦苇,从选材到制作都是非常讲究的。白洋淀里有上万亩芦苇,分为九个不同的品种,但能用于芦苇工艺画的是少之又少。匠人们把芦苇采摘回来后,首先将芦苇彻底晒干,选择出粗度适中的芦苇,去掉苇皮,剪掉苇节,把洁白光滑的芦苇段浸入清水中泡软,再用刀子在中间剖开,烫平边缘进行修饰待用。加工好的芦苇片经过修剪、粘贴、烫染、绘制、拼贴和装裱等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保持传统手工制作,除了芦苇本身的颜色,其它均是用电烙笔熨烫上色,不用任何化工染料,被誉为“绿色艺术品”。白洋淀编织和芦苇工艺画可以说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艺术,自然古朴,具有白洋淀水乡风情,记录了白洋淀的沧桑,守住了白洋淀人的记忆。2009年,安新县圈头村的苇编艺术和白洋淀的芦苇工艺画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这些田埂里的艺术活了起来,随着一个清新明亮的“千秋之城”的建立,他们也将随着白洋淀的乡愁,向未来走去。
本栏目由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局、
中国雄安官网联合打造
敬请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