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安官网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收听雄安之声系列节目《我和雄安的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述《安新县作协主席阿民:以文人的视角,记录雄安变化》。
河北雄安新区人杰地灵,特别是白洋淀一带,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了文人墨客无限的创作灵感。无论是开创了“荷花淀派”的作家孙犁,还是“白洋淀诗群”的知名诗人芒克、林莽等,都受到了白洋淀文化的影响。古往今来,白洋淀的风土人情陶冶了无数文人墨客,雄安新区安新县作家协会主席阿民,就是其中之一。
阿民:(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设立)我们这些人内心都受到很大的触动,无论从历史机遇也好,从个人发展也好,认为确实是千载难逢。我们的机会来了,我们好像要上一个更高的平台,会有(更)好的作品,人们都充满着期待和希望。
当时,阿民写了一首名为《骨朵》的诗,就是“花骨朵”的意思。他告诉记者,虽然诗里并没有出现“雄安”的字样,但“骨朵”寓意着等待和绽放,这是河北雄安新区刚刚设立时,自己的心情。他为我们读了其中一段。
阿民:春天的嫩绿中闪出一点暖色,一朵娇艳的小花吸引了我。我很想一直守在它身旁,可又不能停下生活,我很想它快快长大,可又担心拔苗助长,我好想把它移植到花盆里,可又怕伤到它的根须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的人,对突如其来的这种大的发展变化,我们也有隐隐的一些忧虑,我们要面对新来的人,新发生的事儿,还有马上可能要面临的搬迁。我在这个地方已经生活了40多年,我对这个地方非常地热爱。
河北雄安新区设立后,阿民对于未来雄安文学的发展,萌生了很多想法。从开办《雄安文学》期刊、组织“全国知名作家看雄安”活动、“雄安作家看雄安”采风活动……三县的文人汇聚一堂,记录着历史进程中家乡的点滴变化。
阿民:《雄安文学》作为展示我们三县作家、诗人(作品)的一个文学平台,我们是半年出一期,现在出了六期了,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都有来稿,甚至有海外华人来稿。2017年的11月,我们开始组织“雄安作家看雄安”(采风活动)。我们走的第一站是孙犁先生原来教学的同口镇,它的古文化非常深厚,民风民俗、白洋淀特色非常浓郁,各个方面的风俗都非常有特点。到去年年底,已经走过了12站,现在(产生的)优质作品有三四百篇。我们用文人的视角,从文学的角度,用我们自己的写法,来记述雄安的变化,我认为我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从同口镇到“淀中翡翠”王家寨,从大王镇到“杨继盛故里”北河照……“雄安作家看雄安”用两年的时间,走过了12个地方,雄安三县的文人们,在其中感受故乡的魅力,寻找创作灵感。正如阿民所说,“每个地方都有厚重的历史,我们只是掀开了它的封面。”
阿民:一个是“雄安作家看雄安”继续(做下去),(另)一个是“白洋淀诗歌奖”,争取把它的范围再扩大一点。我们有一个雄安白洋淀本土作家群丛书,现在有12名作者的12部已经完成的书稿等待出版。这个东西可以作为雄安新区的一个礼品,它作为一个本土的、文化的、文学的(产品),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是非常厚重的一个礼物。
河北雄安新区设立三周年,各方面变化都非常大,阿民认为,雄安三县百姓观念的变化尤其大。
阿民:从环境方面、交通方面还有民风民俗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这些(改变)原来都是不敢想象的,但是人们接受了,结果是人们看到天蓝了、空气好了、雾霾少了。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阿民和雄安新区的作家诗人们一同展望着、憧憬着。
阿民:尽我们所能,记录我们生活变化、心路变化的同时,记录雄安的变化。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能身在其中,又是本土本地人,我们义不容辞应该记述这个变化,记述老百姓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他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