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阅读正文

雄安新区今年首个完工的重点项目白洋淀引黄大树刘泵站竣工

2019-12-24 08:30:43 来源: 河北日报

  原标题:雄安新区今年首个完工的重点项目白洋淀引黄大树刘泵站

  打造未来之城创新示范水利工程——雄安新区重点项目探访(一)

  近日,记者来到白洋淀引黄大树刘泵站(白洋淀引黄泵站),泵站观光平台一片繁忙,工作人员忙着铺人行道。

  10月底,白洋淀引黄泵站主体完工,成为雄安新区今年谋划实施67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最先完工的项目。目前,泵站观光平台、道路绿化等配套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作为雄安新区设立后的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白洋淀引黄泵站秉承共建共享理念,确保按工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的同时,还把泵站打造成新区首个开放性水利工程建筑,并作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群众。

  “完工后,白洋淀引黄泵站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意味着白洋淀补水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白洋淀引黄泵站项目现场负责人林辉说,今后,黄河水将定期一路北上为白洋淀补水,每年补水1.1亿立方米,确保白洋淀达到区划水位,让白洋淀的水多起来活起来。

  “远看,泵站主体像一个飞流直下的瀑布。”林辉说,这种造型设计寓意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外观造型上利用新型建筑材料营造出直瀑的样式,犹如黄河之水从天上滔滔而下。

  白洋淀引黄泵站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末端入淀口。上游500米处建有5孔清污闸,地下装有7组潜水轴流泵,目前采取三用一备。5孔清污闸通过大型专业清污设备,拦截清理河道里顺流而下的水草,3组潜水轴流泵持续扬水。

  记者看到,穿越482公里奔流而来的黄河水,以每秒15立方米的流量,正源源不断地输入淀区,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这是继今年2月白洋淀首次引黄补淀输水后再次补水。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和调水线路,在保证项目如期高质量完工的前提下,创新性采用临时措施,启动三台水泵进行补水。”雄安集团生态公司水务事务部负责人柯雄峰说,今年2月,为充分利用黄河丰水时段多引黄河水,实现多引多调,雄安新区相关部门科学谋划,充分准备,在省水利厅和沿线各市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将3500万立方米黄河水补入白洋淀。截至目前,白洋淀引黄泵站今年补水量已达7200万立方米。

  “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交付,也是体现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的重要方面。”柯雄峰告诉记者,施工过程中,泵站实体工程与5D施工BIM模型同步建立,对泵站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及环境影响进行全要素智能化管理,对泵站施工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

  柯雄峰给记者进行了演示:打开工程BIM模型,随意点击水泵、挡墙、闸门等模型构件,快速查到与之相关的全部设计成果。“数字化设计和数字化交付,不仅优化了设计方案、避免了设计缺陷、减少了设计变更,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节省了投资。”

  水位图表、巡检统计、设备运行……记者在白洋淀引黄泵站中控室看到,工作人员通过白洋淀引黄泵站运维管理平台,对泵站运维,包括计划管理、执行管理、资产管理、人员物资设备管理、知识管理、风险管理等,进行精细化管理。

  省水利工程局现场经理黄昭介绍,进入运维阶段后,管理人员还可通过手机APP,远程实时查询泵站运行情况,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平台会第一时间自动报警。

  雄安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设计,贯穿白洋淀引黄泵站项目设计、建设、运维的全过程。

  早在勘察设计阶段,项目设计单位就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步开展数字化设计,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和BIM数字化技术,精确构建项目全场实景三维模型,对拟定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比选。

  设计完成后,设计单位将全部设计成果以数字化形式交付雄安集团生态公司。项目完工后,设计单位将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全部数据信息,以数字化形式交付给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白洋淀引黄泵站也因此成为雄安新区首个实现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交付的创新示范水利工程。

  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白洋淀引黄泵站设计建设运维过程中的数字化信息,让工程建筑活起来,未来会纳入到雄安新区城市信息模型(CIM)管理平台中,开展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资产管理。“实体建设与BIM模型同步建立,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交付,将在雄安新区每一个项目中推广应用,这将为数字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记者 原付川)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40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