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题:一份“舌尖为证”的白皮书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在1996年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20多年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多年过去,中国人依靠自身力量端牢了自己的饭碗,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吃得好”的转变。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亲口”作证。
中国的粮食安全,老百姓可以用自己的米袋子发言。20多年来,近14亿人迎来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对这一人类史上的壮举,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现身说法。占世界人口近1/5的中国人的米袋子绝对靠得住:我国粮食总产量连上新台阶,2018年粮食产量比1996年增产30%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比1996年增长1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翻开两部白皮书一对比,“中国人可以养活中国人”的承诺顶天立地,不打折扣地实现了。
口粮安全、馒头米饭。谷物口粮,对保障正常生活和基本经济秩序至关重要。在粮食生产“十五连丰”基础上,我国口粮绝对安全,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目前,作为中国人主食的稻谷、小麦,每公顷产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都高出50%以上。党中央确定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稳稳实现。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跨越,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是一个硬杠杠。居民膳食品种的丰富多样,每个人都可以看看自己的菜篮子。2018年我国居民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牛奶、蔬菜和水果人均占有量,比1996年增幅在30%以上至300%以上,体现营养健康的蔬菜、水果、牛奶人均占有量,分别增长100%以上至333%以上。我国城乡居民膳食能量得到充足供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脂肪供能比上升,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
俗话说“仓廪实、天下安”,而底线是低收入群体不掉队、吃得饱。“两不愁三保障”首当其冲就是“不愁吃”。党中央高度重视消除饥饿和贫困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探索出一条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消除饥饿和贫困的成功道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粮谷类食物摄入量稳定增加。贫困地区青少年学生,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营养水平明显提高,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20多年一瞬,有变有不变。当前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展望未来,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与此同时要看到,地少人多基本国情不会变,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不会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不会变,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开始、从“光盘”做起减少损失浪费的责任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