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来自雄安新区雄县朱各庄镇中学的几名学生在9月6日开学那天,把亲手绘制的节日贺卡送给了他们的英语老师郝海花。看着学生们一张张纯真可爱的笑脸,郝海花的眼眶湿润了。
郝海花在讲课。刘向阳 摄
郝海花今年50岁,是一名英语老师,在朱各庄镇中学执教29年。29年来,她扎根农村、执着坚守,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在了农村的教育事业上。
立志成为人民教师 条件困苦依旧坚守
由于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郝海花对农村生活的艰辛有着深刻的感悟,也知道那个时候村民们都不重视教育。正因为这样的感悟,郝海花立志要做一名扎根农村的人民教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尽管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郝海花未能考取大学,但一年之后的1990年,她通过县里的考试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执教的学校就在自己的家乡朱各庄镇。最初的那几年,郝海花遇到的困难是一个接一个。学校离家有三公里,路还都是土路。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学校一身土,回了家还是一身土。当时学校的条件也差,冬天没有暖气,只有土炉子,教室里是又冷烟尘又多。“为了暖和点我把砖块放在炉火边烤着,等热了拿到椅子上,铺个小棉垫坐着,但还是冻得直哆嗦,如今手上还有冻疮的痕迹。”郝海花说。
郝海花在讲课。刘向阳 摄
作为民办教师,郝海花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00元。那个时候有的民办教师会辞职去县城的塑料厂打工,一个月能挣上千元。有朋友劝过郝海花,她心里也动摇过、彷徨过,但是一想到离开学校,一想到教室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郝海花没有选择离开,依然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
苦练英语基本功 五年基本没看过电视
郝海花的强项是语文,但仅仅教了一年,就改去教了英语。因为学校英语老师特别少,很多班都没有英语课,为此,郝海花毅然担起了这份责任。
“转型”并不简单,郝海花当时只有一些高中英语的基础,底子薄,也没有培训经历。为了提高个人的英语能力,她买了一台录音机练发音,课间练、上下班的路上练,傍晚回家后还边听边做笔记,一学就是一晚上。五年间,她基本没看过电视。
为了在英语教学上有所提高,郝海花专门到保定市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参加全国自学考试,攻读英语专业本科学历,每个星期天、每个节假日她都要去县里学习,从不迟到、旷课。通过五年的努力,她顺利拿到了毕业证。
郝海花在批改作业。刘向阳 摄
农村学生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老大难问题,学习兴趣低、应用场景少、发音不准确,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们的英语成绩。
为了丰富英语教学,郝海花不断钻研,给学生们创设更多的语言环境,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她自制了很多教具,从每个英文字母教起,逐词逐句去启发学生,最终收到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去了,学生的成绩也在县里名列前茅。
郝海花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经验,写成论文并在《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今日英语》《河北教育实践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2008年,郝海花的论文《营造参与环境,让英语课动起来》荣获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科研成果一等奖;她主持完成的课题《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获得市级表彰。
无私奉献倾注爱心 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家
29年的执教生涯里,郝海花当了20年的班主任。她带过的班级,班风正、成绩优,自己也因为出色的教学成绩而多次得到表彰。
每个早晨,她都会陪伴着学生们一起晨读;每个午后,当别人伏案休憩时,她都在写“教学心德与体会”;每个下午,当很多同事已经回家,她还在辅导学生;每个夜晚,当别人喝茶看电视时,她仍在精心备课,只为了第二天能让学生们有一节喜爱的英语课……
郝海花在辅导学生学习。刘向阳 摄
29年间,她始终保持着一颗仁爱之心,春风化雨,待学生视如己出。不管学生是不是调皮、逃课、不听管教,她都不会打骂、体罚,而是通过谈心、家访,找到学生排斥学习的原因,耐心进行引导,让他们爱上学习。
2013年,郝海花正在教初中三年级,班里一名李姓女生因为母亲去世、父亲因病瘫痪在床而备受打击,想要辍学。郝海花得知后立即骑着自行车进行家访,并带去了学习用品和新衣服,鼓励这名女生重新回到学校。郝海花的一片爱心感动了这名女生,最终李姓女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考取大学。
秉承着这样的爱心,郝海花的家访足迹遍布了朱各庄的每一个角落,对学生们的情况了如指掌。29年如一日,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让她不畏困难、始终坚守在一线,从而谱写了动人的赞歌,而一项又一项的荣誉,就是功劳簿,记录着郝海花执教生涯的一点一滴。(见习记者 刘师豪 通讯员 刘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