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老粮站

2019-08-23 08:29:39 来源: 河北日报

张市粮站

  国家大本,食足为先。粮食储备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古今中外执政者皆关注的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粮食供给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向全国人民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鼓励那个时代中国军民总动员,共克时艰。全国开始备战备荒,加强粮食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当年,雄安新区所在地几乎每个乡镇,都根据辖区粮食产量和储备需要,在交通便利,融贯商农,地势优越处建有或大或小的粮站。在之后的三四十年间,粮站作为国之重地,为国家建设和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粮食收储政策改变,这些粮站大多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或闲置,或改作他用,繁华和喧嚣成为历史记忆。

  在本次雄安乡愁调查时,我们共登记老粮站10余座,多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筑风格具有时代特色,布局科学合理,防火通风排水设施齐全,统一质量和标准,一般为灰砖或红砖布瓦硬山顶单层建筑,外观朴素大方,仓房高大宽阔,建筑质量上乘,坚固而庄严,历经数十年风雨剥蚀,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曾几何时,每当五月麦熟和八月秋收之后,成千上万憨厚朴实的农民兄弟,驾着牛车、驴车或人力车以至后来的拖拉机,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在粮站外排起长龙般的队伍,争相把自己亲手种植的最好的粮食送到这里,而往往把质量差些的留做口粮。粮站内工作人员一边和四里八乡的乡亲打着招呼,一边验粮、称重、开票、交粮,忙得不亦乐乎!这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成就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毗邻粮站,往往有一家或几家小饭店,完成缴粮任务的农民们,常常会聚上三五好友,或带上一家老小,在小饭店里饱餐一顿,一碗或荤或素的炒饼,一盆猪肉炖粉条,一笼蒸饺,朴素实惠的美食,作为对亲朋好友一年辛勤劳作的最高犒赏,这种舌尖上的乡愁,足以使远离家乡的游子终生难忘。

  张市粮站,建于1952年,位于容城县大河镇张市村,占地约25亩,为雄安乡愁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面积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粮站,该粮站位于一条东西大道的南侧,建筑布局严谨,朱漆大门尚存,红色门楣上书“张市粮站”4个大字,现有粮仓和职工办公用房十多座,大多保存完好。院落西侧的一座粮仓上赫然书有“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大红标语,昭示着当年粮站的干部职工爱岗如家、爱粮如命的工作精神。

  王家寨(公社)老粮站,位于安新县白洋淀目前唯一不通旱路的村寨——王家寨,建于1959年,由两个主仓库以及职工宿舍组成四合院,现粮站已失去原有功能改做民宿。当时,老粮站由安新县粮食局直管,供给王家寨、寨南等王家寨公社7个村的口粮。

  鄚州镇中心粮站,位于鄚州镇二铺村中心大街,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原畜牧场改建而成,直到2004年仍在使用,粮站占地约15000平方米,规模仅次于张市粮站,主要建筑为红砖砌筑的6座人字顶库房与3座穹顶粮仓。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些老粮站作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成为留住乡愁的载体之一。如今,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着力谋划打造,老粮站将会承载新的历史使命,焕发历史建筑的魅力。(刘洁 文/图)

责任编辑: 王晓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25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