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奋斗的“白头巾”

2019-07-03 19:32:3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石家庄7月1日电 题:奋斗的“白头巾”

  新华社记者张涛、闫起磊

  在西柏坡村,如果你遇到一个头裹白头巾,胸前佩党员徽章,身材矮小但精神矍铄,说起西柏坡的故事就停不下来的老人,他就是闫青海。

  闫青海曾作为西柏坡党员代表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是媒体采访的热点人物,村民们都形象地称他为西柏坡的“代言人”。

  七一前夕,74岁的老党员闫青海裹着心爱的白头巾,在自家小院里讲起自己的身世。

  1948年秋天,才3岁多的闫青海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绝望的父母把他包裹起来放在石磨盘上打算放弃。后来,被住在西柏坡的董必武夫妇发现并及时送到医院抢救才活了下来。

  革命战争年代,西柏坡所在的河北平山县25万人中就有5万多人参军参战,近万人为国捐躯。和平建设年代,为修建水库,包括西柏坡村在内的10万老区人移民搬上高岗旱岭重建家园。

  修水库那年,闫青海13岁,他记得那时候成年人都头裹白头巾,手推独轮车出工出力。搬迁后,日子过得很苦,为了生活,闫青海裹着白头巾放过羊、开过运输船。

  “白头巾就是咱山里农民的象征。它的用处可多哩,冷了能防寒,热了可擦汗。”闫青海说,过去白头巾都是自家织的棉布做的,软软乎乎,比戴帽子舒服。

  1978年,已担任西柏坡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闫青海,抓起白头巾往头上一裹,带着村里的壮劳力开始外出“闯荡”。

  他们去石家庄干过煤炭装卸工,“全身黑得光能看到俩眼睛一口牙,白头巾变成了黑头巾”,但大伙心里都挺享受凭汗水挣钱的痛快劲儿。

  后来,随着前来西柏坡的游客越来越多,闫青海开了全村第一个“农家乐”,经营起第一艘观光船,也成为西柏坡村第一个“万元户”。

  依托红色旅游,西柏坡村如今打造成为省级美丽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过万元。

  开门是湖光山色,进门满院蔬菜瓜果,家住水库边的闫青海如今已经过上了含饴弄孙的生活,但“一辈子都不想犯懒”的他依然干劲很足,经常去给开船的女婿当帮手。

  游客们都喜欢坐闫青海的船,听他讲红色故事。

  许多年轻游客对闫青海的白头巾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有人说,都啥年代了,多显“土气”。

  “以前过苦日子,裹着它,不觉得土;眼下日子好了,裹着它,也不觉得土。这一裹,就是半个多世纪。”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指着头上的白头巾,闫青海倔强地说:“村里有俺这种习惯的人很多,这是咱农民的本色,不能丢。”

责任编辑: 王晓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11801210177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