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雄安新区全域范围文物调查完成
起步区50处古遗址古墓葬完成考古勘探和试掘
考古先行,烛照地下文化雄安。数百万平方米勘探、数十座遗址的试掘,为燕赵厚土、千年文脉增添新的解读。
日前,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已完成了雄安新区全域范围内的文物调查和起步区约100平方公里内50处古遗址古墓葬的考古勘探和试掘。
截至5月底,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在完成全域范围内文物调查、登记各类文物遗存263处基础上,完成起步区约198平方公里的机载激光测绘和213.5万平方米考古勘探,深入了解地下文物埋藏状况,为新区文物保护利用和新区建设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起步区50处古遗址古墓葬勘探和试掘成果丰硕
6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的南阳遗址发掘现场,走近几座试掘大坑,在四周土壁上,间隔20至40厘米不等,被画出很多刻度线。那是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唐宋、魏晋、秦汉、战国……历史的年轮清晰可辨。
“联合考古队已完成雄安新区全域范围内的文物调查。同时,选择较为核心区域进行考古勘察,并对部分遗址试掘,了解清楚了大王镇、三台镇、大河镇的文物分布状况,对南阳遗址重点发掘,可谓成果丰硕。”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总领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深有感触地说。
经过前期勘探,结果表明:六西遗址、西里南遗址、北郑遗址、向村东南遗址等16处遗址文物埋藏较为丰富。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选取有文化层堆积,或未发现文化层但发现考古遗迹、具备试掘条件的王公堤等17处古遗址或墓葬进行了小范围试掘,试掘面积约1200平方米,并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的验收。
考古试掘发现,三台镇、大王镇早期地势较为低洼,人类活动多集中在两个长条形高岗上,晚期降水减少,水位下降,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张。
以西里南遗址、北六西遗址、南文东北遗址、中六东遗址为代表的汉代手工业为主的遗存被发现,其中以位于大河镇南文村的南文东北遗址内涵最为丰富。这些遗存窑址发现最多,形制相同,皆出土绳纹青砖、板瓦残片等。
位于三台镇王公堤村的王公堤遗址,是汉代至隋唐时期的聚落遗址的代表。试掘发现,该遗址地层分为耕土层、清代文化层、隋唐文化层、汉代文化层等,出土了青釉、白釉碗和盘残片,泥质灰、红陶盆和双系罐残片,绳纹砖、泥质灰陶、罐、盆残片等。
此外,还对以南文北遗址为代表的宋辽时期遗存,北郑遗址、南文东南遗址、南郑遗址为代表的金元时期遗存,以及位于大河镇南文村东的明清时期遗存,进行了试掘。
战国中期燕国南部城邑“易”重要线索被发现
5月22日,2019年度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岗前培训班在雄安新区开班,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在出席开班仪式时表示,雄安新区考古队对容城南阳遗址、雄县双堂建筑遗址、东小里-白龙西南墓地等进行重点发掘。南阳遗址确认包括了战国晚期和汉代2座重要城址,为寻找春秋早中期燕桓侯迁“临易”、战国中期燕文公的“易”城获得重要线索。
南阳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长900米,北部为高约0.5-2.5米台地,由东北部向南逐渐低缓平展。该遗址是雄安新区内保存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70年代,遗址周围出土“西宫”铭文蟠螭纹铜壶、长方形附耳蹄形足铜鼎等铜器,疑为春秋时期燕桓侯徙“临易”和战国时期燕文公“易”城邑。
今年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容城县文物保管所组成考古队,对南阳遗址内第3、4地点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面积为1735平方米,解剖5处战国时期城垣,发现灰坑、房址等各类文化遗迹285处。出土陶、铁、铜、石、骨等质地小件标本162件,文化遗存分属战国、汉代、魏晋北朝、唐代、宋金等时期。
“勘探试掘引入了‘大南阳’概念,是以南阳遗址、晾马台遗址为核心、面积近18平方公里庞大遗址群,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金元时期,遗址数量达10处,是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阳遗址考古队队长张晓峥表示,南阳遗址中部发现东西向战国时期城垣,以及发现“易市”陶文西汉时期陶片,为寻找战国中期燕国南部城邑“易”获得重要线索。
“大南阳”作为一个重要标尺性考古基准点,是雄安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探索其聚落演变与生态环境互动过程、生业发展模式,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搭建文物考古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精细考古样板
6月13日,夏日炎炎,在南阳遗址第三发掘地点发掘现场,十几名考古队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发掘。
“快来看,这里发现了一枚圆形方孔钱币。”考古队员李连申招呼赶紧进行拍照、资料登记、图像上传、坐标定位,这是北朝时期的灰坑,留存着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废弃物、工具器皿等,是研究当时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的有价值信息。
考古队员熟练地运用新技术平台,及时上传数据并进行后期整理留存。
毛保中表示,雄安新区文物考古搭建了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每个进行野外调查的队员手持终端,将遗迹照片、文字记录等原始信息即时上传该平台,通过平台可以远程登录,实现共享,调查的同时建立起数据库。
为做好考古勘探试掘工作,他们制定了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记录规范、安全管理和数字化信息采集流程,每个项目提前编制工作计划,在考古信息管理平台按“5米×5米梅花孔”作数字化理论布孔图,探孔统一编号,遇有遗迹现象则加孔,探明情况。
试掘还将位置信息接入地理信息网。采用航拍、三维建模等记录手段,地层堆积、遗迹、遗物信息即时数字化。所有勘察、试掘工作中的文字、表格、图片、绘图资料及时上传考古数字化平台,做到一定范围内的数据共享。
据介绍,通过此次勘察、试掘,全面了解了雄安新区起步区遗存的地下埋藏状况、分布范围,进一步了解各类文物遗存的文化内涵、本体特征、保存状况以及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验证和优化了遗存的分级,为进一步完善河北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编年和时空框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记者 张伟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