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口古宅
自安新县城乘车到同口镇,位于其左的唐河大桥是必经之路。过得大桥,走上高高的堤坝路,驱车一路向东,行不远,便是同口镇。
同口,位于白洋淀西畔,隶属雄安新区安新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昌盛。宋时称“洞口”,明初,因百姓恶其水患,去掉三点水,改名为“同口”。同口一面临淀,一面靠堤,唐河、潴龙河左右流淌,三面环水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同口天然的水陆码头地位,也成就了同口古镇独特的历史文化,从保留至今的老庄园、老建筑、学校旧址等遗迹,即可管窥其昔日的辉煌。
在同口镇同口二村老河沿街上,保存着一处清代老宅,原为三进院落,现仅存中间的一进,有门楼及东西厢房。老门楼为典型的清代垂花门楼,也是雄安新区现存最早最完好的垂花门之一,顶部为卷棚式,门外部分的顶部为清水脊,两顶勾连搭在一起的交会处形成了天沟。垂花门位于整座宅院的中轴线上,界分内外,建筑华丽,向外一侧的梁头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头部雕饰出莲瓣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连接两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木雕纹饰,题材为“玉堂富贵”“福禄寿喜”等。檐部勾头滴水分别为精致的虎头和花卉图案。这些雕刻装饰寄予着房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垂花门,又称二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的这道垂花门。
在同口村,还有一座百年老宅,约建于1920年。小院坐北朝南,现存北屋3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青砖石灰顶,木质门窗,木雕花窗精致,堂屋槛墙以上均设为门窗,整个院落布局合理,结构紧凑,老木门上的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锁,锁住了小院百年春秋。在白洋淀水区,这种老民居建筑较为普遍,房屋不出檐,墙体全部用砖砌成,即青砖、瓦舍、女儿墙,既防潮防火又抗震,冬暖夏凉又生态环保,很适合白洋淀地区土地少、水患多的特点。
孙犁任教学校旧址,位于同口镇同口四村。孙犁,河北安平县人,1936年夏,来到同口镇小学任教达一年多,以教书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白洋淀的鱼米香滋润了他,同口一带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革命热情也感染着他,从而成就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荷花淀派”。小学占地4000平方米,现学校旧址仅存孙犁任教及居所的北屋一面苔痕斑斑的后墙及东西墙体,但仍能看出当时学校的规模。
同口村,交通、经贸发达,一直是镇政府所在地,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脉,也为当年孙犁等人在此任教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近代以来,有大批革命者、文化名人陆续从同口走出,文脉绵延,遗风尚存,时至今日,在当地,一些村民撂下锄把子就能写一手好字。
明代孙承宗《洞口移舟》诗云:“野航堪载酒,鼓枻一经过。渐入白洋水,平桥落照多。桕乌风舞袖,樯燕语行歌。不是思鲈鲙,垂纶向碧波。”正是几百年前同口古镇人文风貌的真实写照。(刘洁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