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河北:“万企转型”助推发展迈向高质量
河北浩丽羊绒科技有限公司粗纺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2017年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新华社石家庄4月16日电 题:河北:“万企转型”助推发展迈向高质量
新华社记者 闫起磊
坚决去产能,主动调结构,加快转方式,“加减乘除”联动发力,高新企业“翻倍增长”,工业设计“风生水起”……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河北大力实施“万企转型”,助力经济发展不断迈向高质量。
坚决去 化解过剩产能腾“空间”
走进大型钢铁企业敬业集团旗下的增材制造科技公司,看不到传统钢厂里常见的生产场面,偌大车间里,仅有几名员工操控着智能化设备,生产微细金属粉末。
“两公斤粉末的价值可抵得上一吨钢。”敬业集团副总经理张觉灵告诉记者,他们已掌握国际先进的微细金属粉末成套制备技术,建立了增材制造原材料生产、激光再制造、3D打印产品等多条智能制造生产线。
近几年,该集团已累计压减钢铁产能304万吨,且还需继续压减。集团管理层认识到,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河北坚定不移大力推进去产能,为高质量发展腾空间。2014年以来,全省钢、铁、水泥、玻璃产能累计分别压减8222万吨、7529万吨、7370万吨、7983万重量箱。
一手做“减法”,一手做“加法”。河北对全省1.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行业分类,分别提出转型方向和重点,组织开展“万企转型”行动。
河北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动旨在以装备制造、钢铁、石化、医药等为重点,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要动力,以加强工业设计为抓手,瞄准先进水平,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万企转型”实施以来,钢铁等河北传统“当家”产业加快提质升级。如河北最大钢铁企业河钢集团,大力发展钢材深加工,目前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家电板生产商、第二大汽车板生产商。
主动调 培育新兴业态添“动力”
河钢集团邯钢公司的工作人员在钢卷存放库区巡视(2016年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河北制造业基础雄厚,全省工业门类齐全,工业总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六位。但不少企业长期以来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创新、品牌、服务能力弱,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环境约束的叠加压力下,产品层次偏低、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愈加突出。
2017年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创新举措,以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为重要突破口,助推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引导工业由基础原材料、中间产品向整机、终端产品延伸。长城汽车、清河羊绒、白沟箱包等一批特色产品率先植入工业设计,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河北科林电气股份公司尝到了引入工业设计的“甜头”。邀请专业设计机构对产品进行工业设计后,公司车间组装效率比之前提高了1.5倍,设计后的产品内部结构更合理,外观科技感更强,销售量也明显增加。
新品种,新业态。瞄准未来市场需求,河北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10个领域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在雄安新区,重点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端高新产业。在张家口,借势冬奥发展冰雪装备产业,规划建设冰雪产业园,2018年已有20家企业签约、15家入驻。
此外,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2018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5%,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出现可喜变化,首次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
加快转 聚力创新驱动强“支撑”
不久前,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已成功向美国FDA提交新药上市申请,标志着石药集团在中国药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率先迈出一步。
石药集团负责人介绍,通过科技创新,加速国际拓展,集团实现了战略转型。新药及制剂业务占整体主营业务比例由2011年的20%增长到2018年的接近80%,实现了由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推进“万企转型”过程中,河北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着力构建创新能力新体系。
一方面,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工程,以企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两年前的2000余家猛增到今年初的5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两年间增加2.6万余家,增速居全国前列。
另一方面,加快融入协同创新共同体。2018年与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4亿元,同比增长25%。雄安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将加快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聚集国内外创新要素资源,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河北省工信厅副厅长周军堂说,下一步,河北将深入实施“万企转型”,通过创新引领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融合发展一批、质量升级一批、淘汰退出一批,引导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实施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