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科技厅出台推动全省交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

2019-03-09 22:33:39 来源: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

  原标题:省厅联合省科技厅出台推动全省交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2月20日,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科学技术厅出台《关于推动全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以推动全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决策部署,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交通运输全面创新,抓住多项国家重大战略在我省布局的机遇,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智能交通为主攻方向、以人才为支撑的创新发展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供给,建设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交通强国河北篇章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加快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京张冬奥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着眼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需求,加强顶层设计,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在服务大局中加快发展。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强化企业创新政策供给,健全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加强部省科技合作,积极开展厅际会商,推动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增强国内外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以智能交通为主攻方向,建设国际领先的雄安智能交通创新高地,打造智能交通示范样板。

  人才为先,支撑发展。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建立更加灵活的科技人才引进、使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培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向国内一流和高端迈进提供人才支撑。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创新资源有效聚集,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具有引领性的交通运输创新体系,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养、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和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高地,智能交通新技术应用取得突破。

  ——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0家以上;

  ——培育10支省级以上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培育10名以上科技领军人物;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

  ——组织实施5个交通运输部示范工程;

  ——新制订5项国家行业标准,2项京津冀区域标准,30项地方标准;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综合运输与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绿色交通、智能交通、交通运输决策支持等领域,取得100项国际先进技术成果,推广50项新技术成果。

  到2035年,交通基础设施建养、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和智能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智能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载装备基本实现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管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发展深度融合,交通控制网基本实现全覆盖,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运输组织效率和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支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交通强国河北篇章建设。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发展机制。

  1.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和服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凝练交通运输发展重大需求,促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强化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创新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创新行业科技管理模式,建立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清单管理机制,探索实行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全面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加强部省科技合作,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政府部门间沟通,支持开展交通运输领域技术、产品、标准等多重互动。

  2.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完善企业联系制度,加强同重点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支持企业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战略、政策和标准的研究制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全国交通运输创新高地。加快完善在智能车路协同、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大数据处理与应用、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布局。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倍增计划,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0家以上。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设道路结构与材料、钢结构桥梁、安全与应急保障、智能交通全国创新高地。组织实施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探索建立雄安智能交通研发机构,吸引知名企业或科研机构在雄安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创建雄安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开展交通运输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等创新创业服务。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1.加大科技人才激励力度。推行科研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技术管理决策权、选人用人权和经费支配权。鼓励企业制定奖励办法,加大对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或重要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及研发团队的奖励。鼓励企业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方法,赋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

  2.完善科技人才引进方式。支持企业建设人才引进平台,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企业成为选才、引才、用才的主体。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探索挂职兼职、周末工程师等柔性引才方式,发挥河北已有高层次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注重以才引才,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以协议形势邀请高层次专家提供智力服务。

  3.优化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发挥 “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的引领作用,依托重大建设工程和科研项目,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设立科技人才培养基金,提高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团队的青年科技人才比例,探索实行导师制和研究助手制等方式方法,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基层一线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营造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改进”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成长路径,实施分类指导,加强要素供给,强化精准服务,推动科技型企业提质增量、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作,支持其开放配置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交通运输发展技术瓶颈,促进技术集成创新,在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建设、领军人才引进、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鼓励支持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其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优做强。到2020年,培育形成2-3家创新型领军企业、2-3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2.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大中型交通运输企业全面建设研发机构,着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水平和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企业研究院,开展前沿先导技术研发和重大战略产品开发。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3.推进企业创新国际化。支持企业开展跨国技术研发合作和转移。鼓励企业设立或并购收购境外研发机构,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产业升级的高端需求引进核心关键技术,联合高校院所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五)全力打造智能交通创新高地。

  1.加快提升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载运工具运行状态感知体系、行业数据中心体系和信息资源互通共享的开发应用体系、统筹协调的业务管理系统和快捷、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体系、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要求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可信可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高速公路停车移动支付系统建设,改造升级运营高速公路通信、收费、监控等管理和服务系统,做好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作,提升路网通行效率。加强交通运输政务信息系统顶层设计,推进交通运输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和资源共享,持续提升电子政务水平。

  2.加快推进智能公路和智能港口建设。依托京雄高速、延崇高速等,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突出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国家新一代交通控制网和智能公路试点工程建设,为全省在役公路提升改造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模板。打造京津冀协同下的智能物流示范工程和港口企业危险货物智能化安全管理示范工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生产、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提升一站式服务水平,推进港口货运信息共享、“无水港”网络联运。

  3.统筹智能交通领域科技研发与应用。加快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开展协同式智能交通系统顶层设计、智能交通运行基础理论、交通运输大数据共享交换和挖掘分析、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行状态监测与控制以及多模式交通系统协同管理与服务等,实现人、车、路和环境的多维监测、精准管控、智能网联、协同服务,为雄安新区智能交通规划建设提供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支撑。加快推进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互联网+”交通、多义性路径识别、电子识别、高速公路全天候运行、货车电子不停车收费、自由交通流收费、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在全省新建高速公路推广应用基础设施数字化、北斗高精度定位、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与服务等关键技术,提升智能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智能监管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基于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运力仿真、新一代智能交通路侧设备与现有交通控制系统关联技术、高速公路防偷逃费治理、“两客一危”车辆运输全程监测与预警、客运车辆卫星定位及监控一体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智能监管能力和水平。

  专栏1 雄安新区智能交通规划建设

  编制雄安新区智能交通专项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雄安新区智能交通专项规划》,推进信息化建设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打造雄安全国智能交通样板:建设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三网合一”,基于智能驾驶汽车等新型载运工具,实现车车、车路智能协同;示范应用共享化智能运载工具,探索建立智能驾驶和智能物流系统;提供一体化出行服务,融合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公交等多模式出行方式信息以及枢纽换乘信息等,服务于不同出行场景,为客货运输提供高效优质的出行服务;打造全局动态的交通管控系统,建立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协同管控系统,探索智能驾驶运载工具的联网联控,加强安全应急管理决策能力建设,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形成智能雄安交通标准,建设全国智能交通样板。

  (六)聚焦重点领域和方向,统筹重大科技研发与应用。

  1.统筹综合交通领域科技研发与应用。客运组织方面,重点开展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组织技术、交通一体化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组织与风险管控、出租汽车(网约车)运行监测与评价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货运组织方面,重点开展货运公转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组织技术、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组织模式优化、互联网物流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无缝衔接”的技术要求,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组织化水平、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

  2.统筹平安交通领域科技研发与应用。交通运输安全监管领域,针对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风险源评估与防控技术、施工安全多源监测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隧道建设运营安全防控技术等研发与应用;针对公路运营安全,开展基于多源异构事故统计分析的路网风险地图、路网运行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路面防冰雪材料和抗滑材料等技术研发与应用;针对城市交通安全,开展运输载体的主动式防碰撞技术与装备、城市公共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预防关键技术等技术研发与应用;针对港口安全监管,开展港口危险货物领域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技术、港口集中区域风险评估等技术研发与应用。交通运输应急领域,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灾后快速诊断和快速修复技术、综合交通系统应急资源配置与应急救援协同组织技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技术、基于无人机的应急指挥调度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覆盖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预防及应急保障的安全技术体系,有效增强行业安全发展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

  3.统筹绿色交通领域科技研发与应用。重点开展交通运输清洁能源应用技术、节能减排设备应用与升级改造、隧道与服务区综合节能技术、能耗统计技术和管理决策技术、港口污染物监测与治理、危险化学品运输泄露事故应急处治、港口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废旧材料综合利用技术、低路基筑路技术、透水路面建造技术、路域生态防护工程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全面提升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

  4.统筹基础设施领域科技研发与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开展基础设施智能建造技术、装配式及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长寿命耐久性筑路材料、新一代沥青路面材料及建造技术、沥青路面低温施工与修复、公路智能化施工与控制、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和无缝桥梁、隧道防排水设计施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散货码头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方面关键技术及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水平。基础设施养护方面,重点开展山区公路扩容改造关键技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安全监测技术及装备、桥梁加固技术、在役公路内部状况快速无损检测技术、隧道健康诊断和预防性养护技术、恶劣天气条件下交通保障、航道疏浚、码头加固与升级改造、基于大数据的交通基础设施管养维护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养护水平。

  5.统筹决策支持领域科技研发与应用。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加强交通运输改革发展重大战略、体制机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信用体系研究,全面提升决策力执行力,推进行业新型智库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专栏2 冬奥交通保障

  冬奥交通仿真:深入分析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以及交通的特征,模拟多种交通状况,对张家口赛区冬季交通运行状况进行模拟仿真,制定相应应急预案。

  跨区域交通组织和调度管理:开展跨区域交通组织和调度管理研究,实时监测路网运行状况、恶劣天气和紧急突发事件,实现对路网内“人、车、路”全方位感知,提高交通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公众安全、便捷、高效出行,为冬奥交通运输服务提供保障。

  恶劣天气条件下交通保畅:围绕张家口赛区特殊的地形地理条件、气候特征、道路情况,研究恶劣天气条件下交通保畅成套技术、新型环保型道路融冰雪关键技术、新能源和自动驾驶交通工具适用性,制定恶劣天气条件下交通保畅应急预案,实现交通运行状况快速预警和高效处置。

  (七)推进示范工程建设,促进成果公开转化。

  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集中力量开展省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推动成果公开共享,强化成果转化激励,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1.打造科技示范工程。打造延崇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力争列入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开展钢结构桥梁、废旧材料规模化利用、清洁能源与新能源利用、BIM技术、建筑保温技术、照明智能控制技术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推进二秦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等省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推广神华黄骅港绿色物流链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经验,加快推进船用岸电、港口绿色物流等技术应用。

  2.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和推进标准化战略。在智能交通、综合运输、平安交通、绿色交通等领域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推动标准化深度融入科技创新体系,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加快京津冀区域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有关地方标准纳入国家行业标准系列,加快编制智能交通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

  3.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公开。加强科技成果管理,适时发布成果推广目录。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通过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科技示范工程、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和科技成果公开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鼓励各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交通科技成果推广中介机构,畅通成果推广应用通道。

  4.强化成果转化激励。鼓励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制度,允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盈利后,连续三至五年每年提取当年不高于百分之三十的转化利润,用于奖励核心研发人员、团队成员及有重大贡献的科技管理人员。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该意见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分解任务,责任到人;要统筹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促进创新实施各环节协调和衔接,用好京津科技创新资源;科技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

  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运输科技投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资源支持,加大公益性、基础性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引导与支持作用,鼓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引导企业建立“科技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利用市场机制开展科技研发,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支持重点研发方向和关键技术问题的长期深化研究,保障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科研项目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的投入,从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工程专项资金中安排适当比例资金用于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

  (三)严格动态考核。

  建立责任明确、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工作动态考核机制,把推动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和部门。研究制定河北省交通运输科研信用管理办法,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责任主体的信用意识与信用水平,建立信用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考核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形成“真重视、真投入、真考核、真落实”的工作机制。

  (四)营造良好环境。

  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社团组织成立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支持发展科技咨询、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科技信息和科学普及服务,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各地各部门要加大科技创新先进典型选树表彰力度,大力宣传行业科技发展重大成就和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尊贤重才、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在全系统形成想创新、学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的良好局面,为谱写交通强国河北篇章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强力支撑。

责任编辑: 王晓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1180121007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