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年2月12日、13日
地点
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率先启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高质量完成了11万亩“千年秀林”建设。
增添了1000余万棵树木的雄安新区,春色更绿、景色更美。今年,新区将完成20万亩造林任务。未来,新区森林面积将达百万亩。一个天蓝、树绿、水清的美丽雄安,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
雄安新区建设从植绿起笔
2月12日,一场降雪让大地变得银装素裹。登上秀林驿站二层平台远眺,一大片丛林向远方延伸到视线尽头。
“这里就是雄安新区设立后实施的第一个工程项目。”1992年出生的杨尉栋,话语里充满了热情,“如同在一张白纸上作画,雄安新区建设的第一笔,浓重地涂上了一片绿色。”
这位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公司的工作人员,见证了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时称9号地块一区造林项目)造林工程的起步。
2017年11月13日9时38分,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栽下第一棵树。到2018年4月底,位于雄县雄州镇、容城县平王乡两个乡镇8个村的这片土地上,已经形成万亩森林。
踏雪走进林区,杨尉栋介绍,这片林区,建设在新区起步区和雄县两个城市组团之间,起着生态防护、生态福利共享的作用,将来会打造成一座中央城市森林公园。
绿色生活,诗意栖居。新区未来的生活场景,就从这片绿色逐渐打开。
秀林驿站内的展板上,“一淀、三带、九片、多廊”支撑新区生态格局,勾勒出了一座未来之城的绿色图景:白洋淀发挥生态涵养功能,环白洋淀、环起步区、环新区分别建起绿化带;在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区,孕育9片大型近自然森林;沿主要河道和交通干线两侧建设绿色廊道。
“过去一些地方先建房、再配绿,绿色只是装饰品。而新区不同,蓝色水域,绿色植被,蓝绿空间的比例较大,新区更像一颗珍珠嵌在绿色大地上。”杨尉栋说。
“这些林木可以发挥护蓝、增绿、通风和降尘等作用”“先造林可以形成小气候,起步区绿化覆盖率规划达到50%”……一路踏雪走来,园艺专业毕业的杨尉栋不断憧憬着新区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美好蓝图。
他身处的这片林区,还只是雄安新区绿色空间建设的起点。新区成立以来,已造林11万亩,栽植下1000余万棵树木。杨尉栋的话语中充溢着满满的希望:“未来,新区蓝绿空间占比将稳定在70%,新区森林覆盖率要由现在的11%提高到40%。”
2018年3月,位于雄县昝岗东部、昝岗西部和雄县西北部的雄安新区10万亩苗景兼用林项目启动。
2月13日,巡护在那片苗景兼用林内,省林勘院林业工程师郝晓飞发现,不到一年时间,面前的一株油松已经足足长了40厘米。
更让他沉醉其间的是,雪地上出现了一行行足迹。他蹲下身,仔细观察,然后告诉同伴:“你看,这是雉鸡的,这是野兔的……才一年,这片林子的生态效应就已经显现!”
高标准种好管好每棵树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林业工程师,赵广阔没想到自己一进雄安新区,首先接受的任务竟然是培训。培训完之后,他发出了感慨:“在新区造林,标准真高!”
他过去造林,苗木成活82%就算合格造林,成活40%就算有效造林。而在雄安,苗木成活率的目标是95%。
赵广阔被分配到10万亩苗景兼用林的五、六标段负责全面工作。跟随他走进这片林区,记者发现雄安造林的高标准,体现在造林的全过程之中。
别处造林,使用的苗木,多是主干被截断的截干苗;而在这里,栽下的树木都是树冠齐全的全冠苗。
别处造林,苗木间横成排、竖成列,规规矩矩;而在雄安,要采用散点式栽植,苗木的行列,也多呈弧线。
别处造林,一个区域大多只栽植一个树种,且苗龄相同,整整齐齐;而在雄安,一个地块会栽植下不同品种、不同苗龄的树木,参差有致。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不同,因为新区建设的是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赵广阔说,在平原地区大面积培育这样的近自然森林,在我国尚属首例。而近自然森林的培育,旨在实现这样的目标,让雄安拥有一个稳定、健康、多层结构的生态系统。
新区最初选定保静公路容城县仇小王村段北侧175亩地块,作为合作造林实验区,先期开展实验,从规划设计、用地模式、合作机制、苗木选择、技术规范、施工管理、行政指挥等方面全面实战演练。同时编制《雄安新区植树造林工作手册》,先后组织召开千年秀林国际研讨会、主导树种论证会、病虫害防治会等,集聚各方智慧。
赵广阔负责的标段内有两条高铁过境,其中的津保铁路北侧,针叶树、落叶乔木、花灌木混合栽植,一条景观带已经成形。
在雄安,每一棵树都是有身份的。树干上悬挂的二维码,是它们出苗圃时就被赋予的“身份证”。
赵广阔介绍,新区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建立起了大数据系统。系统里集成了每棵苗木的树种、规格、产地、种植位置、生长信息、管护情况等,既可以加强过程管理,也便于后期管护。
“植树期间没有人回家,白天要到现场走访指导,发现和收集问题。晚上要和施工方研究解决办法,往往工作到凌晨才能睡觉。”张大伟来自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是一位年轻的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他说,在新区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让农民从造林护林中长久受益
“每天工资120元,工作8小时,有工伤保险,工资直接打到银行卡。”雄县张岗乡开口四村村民董利庄,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新工作。2018年春,新区启动10万亩苗景兼用林项目,董利庄成为其中第二标段的一名造林工人。
董利庄免费上了技能培训班,拿到了园林绿化职业资格培训结业证书,又在家门口找到工作,造林结束后,他被就地留用,成了一名林区管护人员。这个春节他过得格外高兴。听说新区今年还要启动20万亩的造林项目,他表示,自己一定要接着好好干。
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雄安新区正在创新探索一套适合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合作造林新机制。新机制下,通过创建良性致富生态,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调动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百姓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
由于政府鼓励中标的造林公司雇用当地百姓造林,新区有不少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张大伟介绍,2018年,10万亩苗景兼用林的造林过程中,高峰时每天有几千名当地农民群众参与造林。造林结束后,很多人又转战面积达2.1万亩的秋季植树项目。
“今年新区将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造林20万亩,这将需要大批当地人成为植树造林的主力军。”张大伟介绍,为帮新区农民尽快掌握种植技能,成为造林技术工人,新区一直在开展造林技术培训。
除了参与造林的收入外,一位用土地参与合作造林的农民介绍,每亩地每年还有1500元的稳定收益,他家的7亩地,每年可收入1万多元。他说,脱离土地之后,家里年轻人在网上经营了一个店铺,收入可观。
“千年秀林”周边的村民,还把林区当成了休闲游憩的公园。
雪后的“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更是吸引了村民的脚步。带上孩子,或者三两结伴,穿梭在林间,攒几个雪球,打一场雪仗,或者与雪景、与树木合影,林间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新区蓝绿空间
占比70%
先植绿、后建城,雄安新区城市建设尚未启动时,“千年秀林”先在新区大地扎根。
专家解读《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认为,雄安新区蓝绿空间占比70%,严控建设用地规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一淀、三带、九片、多廊”开放空间系统。
打开雄安新区生态空间格局规划图,满眼都是蓝色的水域,绿色的林带。新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新区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都是绿色低碳的。
绿色交通,优先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全面保障公共交通,合理引导控制小汽车;对智能技术稳中求进,保持积极开放态度;坚持公交优先、慢行优先导向。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生态海绵城市、绿色智能的供电系统;建设绿色储能设施,节约电力资源;建设循环利用的环卫系统。雄安新区主要采用清洁能源。新区将统筹使用地热、天然气,邻近的冀北、内蒙古等地“风光无限”,可以提供清洁电能。
绿色生活,从绿色社区到绿色建筑,再到公共设施配套,都指向创造美好生活这一目的。雄安新区全面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新区起步区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75%及以上节能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65%及以上节能标准。
2018年4月投入使用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新区第一个城市建设项目。其中,政务服务中心采用更加节能的“被动式建筑”,门窗气密性更高,充分利用被动式自然能源和内部热源,在保证建筑内较高生活舒适度的条件下,实现建筑低能耗运行。
新区主要发展高端高新产业。专家表示,不管是承接北京疏解,还是本地培育,新区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企业说“不”,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等。(记者 董立龙)
文/整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