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安新县中六村村南的一处纳污坑塘,只见项目治理现场一片繁忙。该县重点纳污坑塘综合整治总承包项目第一标段中标企业技术员齐世鹏,正和几个工人在冰面上凿窟窿。
齐世鹏说,冬季,鱼在冰下氧气少,凿窟窿既可以让鱼透气,又能改善水质。尽管该公司负责治理的安新县28个纳污坑塘已完成治理,但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实现生态治理目标,他们对治理后的纳污坑塘,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方式,以利用促管理,以利用促保护,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按照“一坑一档一策”要求,雄安新区全面排查整治辖区纳污坑塘,一坑一策建立台账,并设立围挡、严格管控,切断污染源,科学治理。去年11月,新区三县606个有水纳污坑塘全部治理完毕,三县按照《坑塘整治验收销号建档督导四项制度》进行后续工作,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改善周边环境面貌,实现景观使用功能。
雄安新区把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作为规划建设新区的关键环节,启动白洋淀综合整治攻坚行动,结合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难点,组织制定《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2018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参与编制《白洋淀流域治理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全方位掌握白洋淀环境状况。《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从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用水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统筹设计,为白洋淀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坚持科学引领,注重顶层设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将汇各方之力、聚全球之智,创新生态环境管理,不断加强规划设计,科学制定完善治理方案,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
“白洋淀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坚持科学治理,又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省生态环境厅监察专员、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曹海波说,新区针对白洋淀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制定相应措施。
目前,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初显,但形势依然严峻,与“雄安质量”生态环境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三县的工业固体废物存量较大,淀中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达标运行率低,农村污水垃圾污染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仍亟需进一步科学治理。
近日,记者来到安新县聚新源张村制鞋下脚料贮存点时,原来由制鞋下脚料堆积而成的“小山”不见了。负责管理贮存点的聚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指着一大片空地说:“以前令人头疼的制鞋下脚料,如今都有了好去处,要么外运进行资源化利用,要么就地转化成再生燃料,实现循环再利用。”
去年,为彻底解决安新县制鞋下脚料等工业固体废物历史积存问题,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安新县分局对外发布《关于面向全国招选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单位的公告》,面向全国招选有处置能力的单位。公告发出后,多家国内技术领先的企业积极参与。
中标企业之一、中运城市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龚凤翔告诉记者,公司在已有陈腐垃圾再生燃料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制鞋下脚料改进设备,研发出新型添加剂,在安新县建设了一条日处理固废400吨的生产线。“采用纯物理技术,生产中不产生废水废气,不产生特殊有害物质,让制鞋下脚料变废为宝。”
“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积极探索适合新区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模式。”曹海波说,为破解治理资金筹措、技术瓶颈等难题,新区设立100亿元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专项基金,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企业干。
曹海波表示,新区还从流域治理角度出发,统筹考虑水量、水质、生态三大要素,以白洋淀水质、水生态恢复目标为抓手,通过补水、治污、清淤、搬迁等措施进行科学治理,全面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为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之基。
生态补水为白洋淀“解渴”。去年4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受水区实施生态补水,白洋淀及其上游河道可获生态补水1亿立方米。此前,位于保定市境内的王快水库和西大洋水库已多次联合为白洋淀补水。
“治理污染,守护一淀清水。”在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安新县分局副局长杨振锋看来,白洋淀最大的污染源来自岸上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和垃圾。为此,实施控源、截污措施并彻底消除污染源,是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
目前,新区正积极推进白洋淀区域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处理项目,按照“第三方运营、第三方监管、政府考核付费”方式,为新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系统治理提供经验和样本。
下一步,河北省将精准把握“雄安质量”生态环境内涵,进一步创新生态环境治理,优化白洋淀及上游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决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这篇大文章,让“华北明珠”重放光彩,实现以淀兴城、城淀共融,努力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