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拳执法,守护一淀清水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一线行(上)
冬天的白洋淀,水面结了冰,洁如盘,平似镜,只露出一些枯芦苇和残荷叶,别有一番景致。
尽管进入寒冬,可是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行动依旧持续有力进行。近日,记者跟随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来到容城截洪渠施工工地,检查物料篷盖、场地洒水清扫保洁等抑尘措施落实情况。
容城截洪渠施工工地长达数公里,如何确保检查执法没死角、无遗漏?记者看到,执法人员拿出了他们的最新装备——无人机。“利用无人机航拍开展环境检查执法,不仅能够避免人为干扰,还能抓拍到一些常规手段很难发现的隐蔽问题,再配合地面检查,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如今正开展第四轮大气环境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检查执法对象为施工工地、涉气企业。在秋冬季前三轮大气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中,雄安新区共出动执法人员1050人次,检查企业1162家次,发现并上报问题267个,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
“白洋淀不仅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而且是雄安新区蓝绿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高标准、严要求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加大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力度,重拳出击,高压震慑,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
“冬季容易出现雾霾,我们的执法侧重‘涉气’,而夏季雨水多,则侧重‘涉水’。”去年夏季,执法人员对容城县平王乡的有水纳污坑塘进行治理。这里是白沟引河的入淀口,不少坑塘内长期存有大量的漂浮物和生活垃圾,严重威胁白洋淀生态环境。“最大难题其实不是垃圾清理,而是如何让群众形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防止问题反弹。”为此,他们在坑塘四周架起了围栏,设立了垃圾箱,引导周边群众规范处置生活垃圾。他们还请来第三方公司对坑塘周边进行维护,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如今,这里的塘水干净清澈,岸坡种上了草,已从“满眼脏”变为“一眼净”。
新区三县的纳污坑塘由来已久,数量较多,垃圾和污水累积量大,成为生态环境治理攻坚的“硬骨头”。为解决这个难题,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按照“一坑一档一策”要求,对排查出的606个有水纳污坑塘逐一制定了整治方案,目前,这些有水纳污坑塘已全部完成治理。
聚焦突出问题,重拳进行整治。去年7月,执法人员在雄县七间房乡西大坞村排查企业时,发现有一辆改装罐车偷偷向农田倾倒废水。他们顺藤摸瓜,很快查出了背后的“散乱污”企业——裕兴玻璃纤维厂,涉嫌非法倾倒危险废物,整个案件仅用3小时便查办完毕。
“之所以查办这么快,在于我们采取了交叉执法、三县互查的方式。”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为应对当前生态环境执法紧迫形势,他们创新体制机制,与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保定市生态环境局、新区三县、新区各部门之间建立了工作衔接机制,集中开展交叉执法、三县互查行动,最大限度地形成了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合力。
去年以来,雄安新区一系列生态环境执法行动紧锣密鼓地开展,区域环境保护的各项行动扎实推进。
——开展环境执法百日会战攻坚行动。由新区管委会组织召开动员大会,确保攻坚行动部署到位、压力传导到位。先后查处雄州镇广瑞制袋厂、雄县米南庄张磊印刷加工点非法生产案,严厉打击安新县青峰业达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安新县朝达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违法排污行为,树立了新区环境执法威严。
——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严格按照省政府深度整治方案和省大气办严禁“一刀切”的要求,组织三县开展“散乱污”企业深度整治工作,严格整治标准、细化责任落实,去年新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433家,其中关停取缔915家。
——全力配合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的联合督查工作。去年4月以来,配合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组成的驻雄安新区联合督导组开展了35轮次的专项督查,现场检查3528个点位,发现并交办问题550个,目前完成整改486个。
同时,雄安新区还积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开通了12369生态环境举报热线。截至去年12月底,共收到电话举报133件,占全部信访案件的75.1%。设置“红黑榜”专栏,已发布红黑榜30期,公开表扬先进典型,曝光违法企业和失职干部,对执法工作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日前,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白洋淀规划》),围绕白洋淀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进行了顶层设计。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他们将认真落实《白洋淀规划》实施方案,以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案件为突破点,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统筹推进净土行动,坚决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这篇大文章。(记者 贡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