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雄县“糖葫芦村”的甜蜜事业

2019-02-08 11:00:32 来源: 河北日报

  原标题:“糖葫芦村”的甜蜜事业

2月1日,雄县大树刘庄村村民董向南在县城天奕商厦门口一处摊位前售卖糖葫芦。记者陈建宇摄

  “老北京糖葫芦好吃不贵”“山里红酸甜可口”……2月1日19时许,步入雄县七间房乡大树刘庄村,记者发现村内不少人家大门紧闭,街上也静悄悄地几乎看不到行人,街头路边悬挂的糖葫芦宣传条幅在路灯的光照下格外醒目。

  “每年过年时,别的村都是年轻人回老家,我们村却是老人带着孩子奔城里找亲人团圆。”同行的村干部董章善告诉记者,村里80%以上的年轻人都在城里制作销售糖葫芦,由于春节前后是糖葫芦销售的高峰期,村内很多家庭都进城过年了。

  糖葫芦制作是大树刘庄村几十年形成的一个传统。“‘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就像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一样,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也寓意着新一年的红红火火。”董章善说,村里很多家庭,把制作糖葫芦当成技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如今,糖葫芦制作成了村里的富民产业,大树刘庄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糖葫芦村”。

  “近几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引导下,制作糖葫芦逐渐形成了一条专业化的产业链。”在村委会大院,董章善指着一辆“王老北冰糖葫芦仿古花车”说,这款车是村民李振江生产的,能根据糖葫芦商户的摊位大小等具体需求进行私人定制,在全国不少地方的商场超市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董章善说,以前他们都是扛着一支麦秸耙子,把糖葫芦插在上面,走街串巷卖。现在,大家伙儿都是在高档的商超内租摊位,摆上仿古花车,制作销售糖葫芦。

  由于村里人做出的糖葫芦在很多商超都供不应求。在北京经营糖葫芦的几家商户与村民辛爱清合作,由辛爱清负责在村内把山楂、草莓等加工成糖葫芦的半成品,每天定时运送给商户。这样,商户只要熬好糖浆,趁热淋在半成品上即可销售,省去了大量前期制作时间。

  分拣、去核、清洗、穿串……来到辛爱清家时,一百多平方米的院内一片忙碌,十几名工作人员在紧张地制作糖葫芦半成品。

  “平时日均发2万元左右的货,春节前后每天至少得发4万元的货。”辛爱清随机抽出一张订货单说,村民李艳军在北京石景山附近商超有几个摊位,平时每天经营额约1万元,最近一段时间销量至少翻了一番。

  山楂1万个、紫薯500个、草莓800个、核桃仁300个……记者看到这张订货单上,详细地记录着李艳军订购的糖葫芦半成品种类、数量等信息。

  “现在不用风吹日晒地走街串巷了,在家里坐着就能赚钱,又不耽误照顾家。”55岁的村民张惠藏高兴地说,她现在负责给糖葫芦半成品穿串,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挣到100多元。挣钱顾家两不误,这让她觉得这个年过得格外幸福。

  “歇了好几年,又有了新活计,我制作糖葫芦的技能又找到了用武之地。如今收入多了,在家里腰板都挺直了!”张惠藏的一席话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近两年,与张惠藏一样觉得格外幸福的,村里至少还有几百人。这些因家里有老人或孩子需要照顾而无法出远门的人,再也不用为找不到活儿而犯愁。同时,这也能带动周边村庄的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技艺增收致富。

  “这是糖葫芦串出来的幸福!糖葫芦制作的专业化分工,把村内留守的人和村外创业的人真正串了起来,让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辛爱清高兴地说,为了让糖葫芦串出更多幸福,他们今年春节不“打烊”。(记者原付川)

责任编辑: 皇甫黛纳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