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安官网1月7日电(记者封俊龙)2017年4月1日以来,雄安新区以恢复和保护白洋淀生态环境为目标,谋划实施了多项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工作,在严格管控白洋淀外源污染的同时治理内源污染,并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记者从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获悉,雄安新区坚持“铁腕治污”,开展多频次、不间断、全覆盖的各类执法检查,共发现环境问题千余个,目前整改完成率98.01%。
严格控制白洋淀外源污染
白洋淀上游水质改善明显。府河、孝义河是白洋淀主要入淀河流,2017年入淀总流量1.03亿立方米,对白洋淀水质影响较大。雄安新区设立前,该两条河流均为劣Ⅴ类水质。经过一年多来的流域治理,府河水质改善至Ⅳ类,孝义河水质改善至Ⅴ类。
治理纳污坑塘和黑臭水体。唐河污水库一期工程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顺利完成,部分区域生态修复已初见成效。一年多来,雄安新区共治理纳污坑塘606个,治理黑臭水体5条。
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新区设立以来,对“散乱污”企业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打击。一年多来,新区共整治“散乱污”企业13531家,其中关停取缔10844家,提升改造2687家。
规范畜禽养殖。雄安新区共有养殖场(户)2071家,以养猪和鸡鸭为主。2017年以来,雄安新区规范整治规模化以上畜禽养殖场(小区)378家,其中取缔关停257家,完成整治121家。其他散养户已完成排污规范化整治。
清理历史积存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自2017年4月以来,雄安新区共清理河道、淀区积存垃圾183.43万立方米,仅安新县就清运处置历史积存工业固废33万吨。
坚决整治白洋淀内源污染
整治新区涉水企业。雄安新区共有涉水企业158家,通过集中整治,73家羽绒企业关闭水洗工段自备水井,提升改造9家乳胶、印染企业,8家印染企业和1家电镀企业搬离新区。目前新区剩余67家涉水企业污水全部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
白洋淀淀边、淀中村污染整治。2017年以来,共整治白洋淀流域入河入淀排污口共计11395个,改造排淀厕所1233个。目前,雄安新区正在推进78个淀区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2019年下半年将实现污水全处理、全收集、全达标。
2017年以来,雄安新区对淀边村、淀中村排污企业进行了大力整治,经关停取缔、停产整改、搬迁等措施,已实现了污水不外排。
围绕4类难点问题治理旅游污染。2016年白洋淀景区接待游客213万人次,2018年已达到270.9万人次,旅游产生的垃圾量由1278吨增至1620吨,产生的生活污水由32万吨增至40万吨。目前,雄安新区正在开展以旅游餐饮集中区、人口密集村庄等区域为重点源,围绕垃圾、污水、厨余、厕所粪污等4类难点问题实施综合整治。
清理围堤围埝和“禁渔”情况。自2018年9月雄安新区发布关于禁止白洋淀水域人工水产养殖的“禁渔令”至今,治理围堤围埝、网围及沟壕水产养殖741处,养殖面积9.1万亩,养殖户875个。目前,围堤围埝水产养殖设施全部清除完毕,出售5万吨人工养殖鱼,减少饵料投放10万吨。
机械化工具收割芦苇。白洋淀芦苇总面积8.5万亩, 2017年收割面积3万亩;2018年正在采用机械化工具进行试验性收割,拟收割3-5万亩。
多形式发动群众参与环境治理工作
开展“走遍雄安”活动。2018年10月,雄安新区启动了为期100天的“走遍雄安”活动,着力打造雄安新区优美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生态美丽家园。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共出动人员43474人次,走村21321个次,查看点位75751个次,发现问题10244个,完成整改9767个,正在整改477个,整改完成率95%。通过“走遍雄安”活动的开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显著提高。在此引导下,“红马甲”“小红帽”等志愿者特色活动相继开展,群众积极参与其中。
加强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在中国雄安官网设置“红黑榜”专栏,已发布28期,公开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曝光违法企业和失职干部,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社会反响良好。此外,雄安新区还在新区、县、乡镇、村4级层面广泛进行宣传造势,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潮。